通讯员 刘崇元 赵军 报道
本报讯 冬日午后,寒风萧瑟,张汪镇杨楼村文化广场却异常火热,闲暇之余的村民正聚集在这里。在京二胡、单皮鼓、大锣的伴奏声中,部分戏迷爱好者酣畅淋漓地唱起来,现场热闹非凡,村民们看着演出、聊着家常,沉浸在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里,在家门口乐享戏曲文化盛宴。“我们每天下午都会来杨楼吹拉弹唱,这些活动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快乐,也把优秀的戏曲文化带给了身边的群众,这是我所期望的生活。”戏迷爱好者刘大爷感慨地说。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近年来,张汪镇始终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推进公共服务,积极打造群众精神文化休闲场所,解决了村民闲暇时无处娱乐的“窘境”,戏迷爱好者的吹拉弹唱,让戏曲文化在乡村传扬;广场舞爱好者聚在一起,舞出精气神,收获快乐的同时也锻炼了身体,改变了精神面貌;每周六,朗朗的诵读声从皇殿岗村、杨楼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传来,“向阳花”青少年读书分享会如期举行,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学习国学经典、认知百家姓、诵读古诗词,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农家书屋均配备成排的书架和桌椅,千余册藏书覆盖多个领域,吸引广大群众走进书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任意挑选书籍阅读充电,切实让农家书屋“活”起来、“火”起来。
悠久的乡村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该镇立足文化资源禀赋,充分挖掘用好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精心打造红色教育实体化平台,讲活红色故事,积极统筹历史文化遗址保护与开发,实施“乡村记忆”工程,深入推进村史馆、红色教育基地、民俗文化展馆等建设,依托懋榛小学党支部旧址纪念馆、渠玉柏烈士故居等阵地,组织开展“探寻古薛文明、挖掘家乡文化底蕴、赏千年璀璨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知党史、感党恩、缅怀先烈”等主题系列活动,带动广大党员干部提振精气神,真正让红色资源化为可听可看、可读可感的活教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铸牢文化之魂。
该镇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文化广场等阵地打造百姓舞台,将舞台搭建在群众家门口,按照时间节点,围绕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写春联、送祝福”“猜灯谜闹元宵”“倡绿色、勤节俭”“黄河大集”“趣味运动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扮靓了村民的文化生活空间。积极探索“乡土味”理论宣讲模式,充分发挥宣讲团作用,宣讲员们围绕安全生产、人居环境、美德信用、移风易俗和惠民政策等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广泛开展对象式、互动式靶向宣讲。结合全镇发展实际,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同群众讲政策、谈思路、说感受、聊发展,并通过党员干部带头,注重结合身边典型事迹,推广先进经验,带动群众广泛参与,以身边小事为抓手,从“小切口”讲解“大政策”,用“小故事”解读“大道理”,切实推动理论宣讲入脑入心。
乡村文化涵养文明之风,为乡村振兴铸魂聚力。下一步,张汪镇将继续在文化、娱乐、宣讲等各类活动中持续发力,深入广泛开展接地气、聚人气、暖民心的文体活动,以文化为笔、乡村为纸,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锦绣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