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不少商铺的柜台上,总能看到制作精良的工艺品“聚宝盆”,金光闪闪,炫人眼目。聚宝盆的传说,来源于明朝初年,说是江南巨富沈万山家有“聚宝盆”,晚上把金元宝放进去,一夜过后就会变成一堆。沈万山因此富可敌国,甚至资助朱元璋建造了七十多里的南京城墙。
我家老母亲说,她的床头柜就是一个“聚宝盆”,她稍不留意,里面就会多出一些百元钞票来。
老母亲九十岁了,一辈子省吃俭用,过惯了简朴生活,不爱钱钞不掌家。前年父亲过世以后,她在省城几家住了半年,因不喜欢高楼、不喜欢喧闹,执意要回到农村老屋居住。幸好还有个妹妹在老家种蔬菜,能照顾她的生活起居。几家人一商量,就答应了老人家的要求。
但是母亲的一日三餐和日常花销需要用钱。尽管现在农村对老人发放养老补贴,她常年粗茶淡饭也过惯了,花费并不很多,但我们总得对她的生活做好安排。
我们给她钱,她总是说:“我这么大岁数了,还要钱干什么?你们给了,我往哪里花?”的确,她现在住在老家,活动半径只有左邻右舍几家,不出一两百米,手头有钱也没法花出去。但是我们总想,不能让妹妹一个人承担赡养照顾老人的义务,费心劳力还得花钱,给她们一些补贴,大家才能心安。
为此,我跟一辈子对钱财不敏感的老母亲有过一次谈心:“你一个人呆在老家,生活上总得花销,吃饭买菜,人情往还。在外的人回来,随手给你些零钱,你不能拒绝。一来不能让照顾你的人独自承担所有开销,二来你手上有几个钱,有个急需也方便得多。”我想的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手头有钱,就会心里不慌,过得踏实安逸。母亲觉得我说的话还在理,最终答应了。
所以,平时我们在外生活的几个子女,轮着回去看母亲,给她烧饭采买,临行时还是会在她的床头柜里悄悄放上一些百元钞票。至于每次谁多谁少,大家相互从来不打问,根据能力各尽心意。这样一来,她的床头柜里,通常都放着三四千块钱。她对邻居们说,她那床头柜抽屉,成了不断生出钱来的“聚宝盆”。
“聚宝盆”里有钱,她就很“大方”。每次,我们给她买米买油充煤气,买菜买药添衣服,或者送邻居亲戚的“人情”,她总是要坚持自己掏钱。我们看得出,她在拉开床头柜抽屉时,嘴里说着“我钱多着呢”时,脸上总是洋溢着一种幸福的满足。我们特别乐意看到母亲那种发自内心的满足,觉得父亲过世后不让她愁钱愁生活,不让她担心未来的日子,就是我们子女最大的孝道。她的无忧,就是我们子女心中最大的幸福。
中国的父母,是全世界为子女操心最多的父母。而我们这代人弟兄姊妹众多,父母又是最辛苦操劳的。我们从小到大,父母亲都是含辛茹苦,关怀备至。读书求学,成家立业,每一步都离不开父母的倾力培养。这份深情厚爱,是我们一生都无法报答的。而现在的年轻人,买房成家,就更离不开老辈人的倾囊资助。古人说乌鸦有反哺之义,羊羔有跪乳之恩,人类就是在这种代际关怀中,形成了世俗伦理,形成了牢固的家庭关系纽带,形成了族群的社会关系。
母亲的“聚宝盆”,盛着的不仅是子女的孝心与金钱,更是岁月沉淀的爱与牵挂。它是家庭温情的具象,见证着父母的奉献与子女的回馈。它让我们深知,亲情并非只是单向的付出,而是一场跨越岁月的双向奔赴。愿母亲的“聚宝盆”里不止有钱,还有数不清的美好瞬间,以及我们那永不缺席的温情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