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新年的味道渐渐浓厚起来,空气中也开始弥漫起炸酥菜的香甜的气息。
过年炸酥菜是我们这里的一个习俗,就是用面粉把蔬菜裹起来,放在油锅里炸熟了,也叫“过油”。以前,大家生活的条件都不算好,平时别说吃上大鱼大肉了,就是连吃油都是一种奢望;每到年底,人们才舍得把省吃俭用攒下的一点油拿出来,有豆油,菜籽油,还有刚刚买来的猪板油,更多的时候,是这些油倒在一起做成混合油。炸菜用的食材一般是土豆,把它们切成手指粗的长条,放进锅里焯一下,原来又硬又白的薯条变得软软的了,半透明闪着光亮。把热气腾腾的薯条放进花椒粉、盐、面粉等搅拌的稀薄的面糊里,就可以用来炸薯条了。萝卜剁成细细的小颗粒,挤掉多余的水分,加上鸡蛋、面粉和花椒、茴香等佐料粉进行搅拌,然后团成一个个鸽子蛋大小的圆球,就可以做炸丸子;鲜嫩的莲藕切成小片,中间夹上肉馅,裹上面糊,就可以炸成炸藕盒。当然,香椿、豆腐块、五花肉、小鱼等,只要能吃的菜品,都可以做成不同口味的酥菜。
等前期准备工作完成以后,我们就在院子里支起一口大铁锅,下面燃起了劈柴,火苗子呼呼地燃烧起来,锅里的油不停地冒着金黄色的泡泡,随着腾起的轻烟,也散发出油香。锅底的火要不大不小,火势太强,容易炸糊,外焦内生,不能食用;火势太差,油温也低,容易把菜炸得太干,没有酥脆的感觉。乡村小院、柴火、铁锅、太阳,散发的是人间烟火的气息,给酥菜增加了古朴、醇厚的色彩。渐渐的,锅里冒出的泡泡平静了下来,从锅底翻腾出大大的油花,此时夹起裹着面糊的土豆条一个个地放进锅里,等酥菜翻着油花定型以后,搅拌两下,沉在锅底的菜就渐渐地漂了上来,颜色也由白生生渐渐变成了金灿灿的,再由金灿灿的变成浅褐色,用筷子搅拌一下锅里的油,能够听到哗哗的声音,就可以出锅了。
过了油的酥菜颜色非常漂亮,油汪汪的,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儿。等稍稍凉一下,夹起一块放进嘴里,吃起来是外焦里嫩,香甜无比。炸好的萝卜丸子也是又香又脆,伴随着咯吱咯吱的清脆的响声,满口生香。酥菜凉透了以后会吸潮发软,没有了以前的香脆,我们就在锅里烧上一碗水,放上葱、姜、醋、精盐和胡椒、辣椒等佐料,放进酥菜煮上两分钟,再加上几片翠绿的菠菜,滴上香油,一碗红绿相伴、酸溜溜、辣乎乎、香喷喷的酥菜汤就做好了,看起来就十分的诱人。
有人说,吃了过了油的酥菜,来年才能富贵有余,生活幸福美满,因此,炸酥菜逐渐形成了一种习俗,一种过年的仪式。炸酥菜的时候有很多讲究,酥菜“炸老了”不能说是“炸煳了”,“炸好了”不能说“炸完了”,更不能说“炸了了”,为的是来年能够大吉大利,有个好彩头。当然,过了油的酥菜都要用小竹篮子吊在梁头上,因为每年的第一碗酥菜都是要用来敬神、敬祖宗的,剩下的酥菜,只有在来客人的时候,才取出一碗做成酥菜汤招待客人。有时候,我们实在馋了,才从上面取出来几块,浓香软糯,嘴上、手上满是油脂,也是开心极了。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以前只有在过年才可以吃到的美味,已经进入寻常生活了。想改善生活的时候,我们就炸酥菜吃;集市上、餐馆里也都有卖酥菜的,他们守着一个热气腾腾的大油锅,边炸边卖,周围笼罩在香喷喷的气息里;我家附近有一家餐馆,居然把炸酥菜丸子汤做出了名堂,每天都能够卖掉一千多碗。酥菜已经不再是稀罕的食物了,但是,过年炸酥菜的习俗,我们还一直保留着,因为那是对传统习俗的怀念,也是对我们祖先留下的美食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