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推也”,也有“春阳抚照,万物滋荣”之意,又延伸为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等意。
春节一过,天气日渐变暖,人们刚感到了融融春意,就被突如其来的倒春寒推进了冬日的严寒。
倒春寒是初春时节的固定客人,不管沉浸在春的喜悦中的人们愿不愿意,它都如期而至。天空黯淡无光;风,虽不似严冬里那般凛冽,却肆虐地刮着,还吹着响亮的口哨;有时飞沙走石也会助纣为虐,随风狂舞,打得人脸生疼。北方的倒春寒就是这样,对喜在春日里的人们毫不客气,把爱美、老早早脱掉棉衣棉裤的青年冻得瑟瑟发抖,被风吹着向家里飞奔。嘴里还叨咕着:“这是啥天啊,怎么说冷就冷,就像孩子的脸,一天变三遍。”
冬,似乎在显示着自己最后的威严,有时在倒春寒时还下起雪,要把这所剩不多的寒意,一股脑儿洒向对春翘首以盼的人们。
其实不然,诚如陈志岁的《早春》,“天行地运譬流丸,革旧更新亦有难。风暖百花繁盛日,须经一再倒春寒。”人们期盼的百花盛开,须经历倒春寒的洗礼。为实现心心念念的理想,须历经曲折与磨难。诗人借物言志,揭示了阴阳消长的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是不是也有点“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意味?
这倒春寒中的“春”,实则是在推走“倒寒”中的最后冬意。有志向的人,被心中的梦推着向前奔跑;经历倒春寒后的百花,在春的推动下会迎来春日的繁盛。
像徐凝的《春寒》,“乱雪从教舞,回风任听吹。春寒能作底,已被柳条欺。”倒春寒的“乱雪”“回风”,也挡不住柳条发芽的生机。
陈与义的《春寒》寓意更佳,“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日日风”“春寒未了”“细雨中”,此等恶劣天气,海棠依旧独立绽放于细雨中。诗人借海棠花表达了自己“不惜胭脂色”的情怀。
无论是严寒中的花草树木,还是困境中怀揣梦想的人,在美好的进取精神推动下能傲迎风雪,都是值得敬佩的。
无论倒春寒的寒意多么彻骨,天地间万物生灵都将在春的推动下,以自己独一无二的方式轰轰烈烈登场,赴一场春的盛宴。
那倒春寒,只是万物生灵来人间的一次历练,经过这历练,将会迎来一个心之所向的“风暖百花繁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