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荆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7
~~~
~~~
~~~ 马润涛
~~~ 刘中奎
~~~ 赵曰春
2025年04月02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冬日暖巢地庵子
刘中奎

  地庵子的诞生,源于草编匠人对严寒的驯服。在人民公社时期,前辛章人白天下地挣工分,夜晚便钻进地庵子赶制笤帚、锅盖换取油盐钱。前辛章村的草编技艺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扎扫帚(村民称为“笤帚”)和刷秫(洗锅用具),以高粱秆为主要原料,经过摔打、刮粒、浸泡、捆绑和修整等多道工序制成;二是编织锅盖、饭囤、煎饼筐等器具,以麦秸秆为主料,高粱秸皮为扎绳,用特制工具将麦秸秆一圈圈扎紧,通过巧妙的续接和收尾,编织出结实耐用的生活用具。这些天然环保的草编制品,承载着村民的智慧与匠心。

  这门手艺代代相传,成为全村男女老少的共同技艺,也是前辛章人的骄傲。草编劳作不受季节和场地限制,或在家中,或三五邻里围坐街头,边话家常边做手工。正是这门手艺,滋养了一代代勤劳的前辛章人。在尚未普及火炉的年代,智慧的村民为抵御寒冬,将传统地窖改造成独特的土建筑——“地庵子”,为冬日劳作提供了温暖的庇护所。

  地庵子的建造堪称民间智慧的立体呈现。村民遵循“三丈见方”的祖传规制,在自家院落内背风向阳处掘出四米长、三米宽、两米多深的方坑。最具匠心的是其马鞍形顶棚:拇指粗的枝条在土墙上方织成密网,层层叠压的成捆的玉米秸秆形成天然隔热层,最后以掺麦糠的黄泥封顶。这种弧形结构较平顶增加30%的承重能力,既便于冬季积雪滑落,又利于雨季排水。门洞多取东南角度,采用半透明的塑料布遮挡,既避北风侵袭,又可最大限度采集冬日暖阳,门下设有专用木梯供出入,也叫上庵子、下庵子。

  这种“地下两米、地上两米”的构造,犹如给大地披上一件倒置的羊皮袄。泥土的恒温特性在此发挥到极致:当外界气温降至零下10℃时,地庵子内部仍能保持5℃以上的温度。老人们说这是“借了地母的暖气”,实则是半地下结构有效隔绝了地表冷空气,秸秆顶棚形成的密闭空气层如同天然的保温棉被。

  腊月时节,地庵子里总是飘散着秸秆的清香。男人们早早将扎笤帚、编锅盖的工具固定在地窖一角,一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吃完早饭一家人都要下庵子。大人们干完一大晌午活才上庵子吃午饭,晚饭一般要在晚上八点左右,打发孩子们睡了以后,勤劳的前辛章人一般要忙到凌晨一点左右才肯上庵子回屋休息。在地庵里,女人们灵巧的手指在泡软的麦秸秆间穿梭,如织布机的梭子般编织出圆形的饭囤;男人们则用钢丝绳勒紧高粱穗,以麻绳细细捆扎,半日功夫便能扎出一座扫帚小山。孩子们则在大人腿间嬉戏,将细细的麦秸秆折成小船、筐篮等各种常用物品形状,或在四面土墙上、地面上画出蜿蜒河道、掏出孔洞……这般劳作与童趣共生的场景,恰似一幅立体的农耕年画。

  曾经那些编织锅盖、扫帚的粗糙手掌,夯土地面上的小脚印,蒸腾在秸秆清香里的家常絮语,构成了工业化时代最后的农耕记忆样本。现如今,人们早已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排房化楼房,楼内安装了空调或暖气炉。年轻一代的村民或自己在市里开门头做生意,或离开家乡到外地打工赚取高工资。祖传的草编手艺活也成为了村里老一辈人难以割舍的留恋,那些深埋地下的温热记忆,正随着草编纹样渗入村史馆的展柜,化作民俗学者论文里的田野注脚,在鲁南的季风里低吟浅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城事
   第5版:天下
   第6版:文体
   第7版:荆泉
   第8版:公益广告
7
荆泉
梦中犹闻机杼声
冬日暖巢地庵子
忆童年春日撸榆钱
滕州日报荆泉7冬日暖巢地庵子 2025-04-02 2 2025年04月0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