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消息 日前,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创话剧《苏堤春晓》成都站演出圆满收官,为这部自2023年首演以来已演出30场的作品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晚,北京、杭州、深圳、天津等全国13个城市的观众通过“第二现场”同步观看演播,实现了跨越地理界限的艺术共鸣。这场融合传统舞台魅力与数字技术创新的文化盛宴,不仅刷新了戏剧传播的边界,更以现象级热度掀起全民“东坡热”,成为文化自信与时代精神交融的生动注脚。
“第二现场”作为此次演出的核心亮点,通过4K超清画质、多机位影视化拍摄及安全传输技术,将舞台细节精准呈现于异地剧场。观众得以捕捉演员辛柏青眼中泛动的泪光、服饰纹理的考究,甚至灯光下浮动的尘埃,沉浸式体验令多地观众感叹:“仿佛置身舞台中央。”
据了解,这一创演模式由国家话剧院联合京东方、中国联通构建“制播传”全链路体系,引入智能播控终端与版权保护技术,为行业打造了可复制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全国13城“第二现场”门票迅速售罄,不少观众以“一张电影票的价格”弥补了此前未抢到剧场票的遗憾,有网友呼吁:“希望这种普惠形式推广至所有剧场!”“第二现场”的成功实践,标志着戏剧行业在数字化探索中迈出关键一步。国家话剧院通过技术驱动“线下多空间同步”,既突破传统剧场时空限制,又为文化资源下沉开辟新路径。正如观众所言:“我们不仅观看了一场戏剧,更参与了舞台艺术的数字化演进。”这种创新模式正推动戏剧从“小众艺术”走向全民共享,成为文化惠民的重要载体。
《苏堤春晓》的火爆绝非偶然。其以苏轼精神为内核,将北宋文人的家国情怀、艺术哲思与当代价值观巧妙嫁接,在历史叙事中注入现实观照。舞台设计融合宋代美学与现代科技,通过流动的山水意象与虚实交织的光影,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诗意境界。演员辛柏青凭借细腻演绎,将苏轼的豪放与柔情、洒脱与坚守刻画得入木三分,被观众誉为“天选古人”。
该剧的火热也折射出公众对高品质文化产品的迫切需求。从成都到全国,从剧场到“第二现场”,观众用掌声与口碑证明: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能够跨越媒介与地域,唤醒深植于血脉的文化认同。正如田沁鑫所言:“戏剧的力量,终将抵达更多心灵。”目前,《苏堤春晓》剧组已带着蓉城的炽热掌声返京,但这场由艺术与科技共绘的文化图景仍在延续。它不仅是话剧舞台的一次创新突破,更在数字化浪潮中,为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提供了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