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云辉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照进窗台,推销电话便打破了宁静;打开手机,购物APP推送的商品竟与自己昨晚和朋友聊天时提及的一模一样。在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下,隐私泄露就像一场无孔不入的风暴,肆意侵蚀着人们的生活。在享受便捷数字生活的同时,究竟该如何守护隐私安全?或许,“零信任”理念能为我们指明方向。
“零信任”,简言之,就是不默认任何人和设备的安全性,对一切访问请求进行严格验证。在数字隐私保护的语境下,这一理念极具前瞻性。
面对不法APP的隐私窃取,“零信任”理念督促我们时刻保持质疑。很多时候,我们安装APP时,只是粗略浏览甚至直接跳过权限申请提示,这无疑给了不法APP可乘之机。比如,一款简单的手电筒APP,竟索要通讯录和位置信息权限。若秉持“零信任”理念,对这类可疑的权限申请坚决说“不”,就能大大降低隐私泄露风险。我们可以主动查阅APP的隐私政策,查看其收集数据的用途和存储方式,对那些政策含糊不清的APP,直接拒绝安装。
公共Wi-Fi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暗藏隐私泄露风险。黑客常常利用公共Wi-Fi搭建虚假网络,一旦用户连接,个人信息便会被窃取。而“零信任”要求我们对公共Wi-Fi保持警惕,不轻易连接来源不明的网络。倘若确实需要联网,可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流量,或者使用具有安全防护功能的虚拟专用网络(VPN),为网络连接加上一层“安全锁”。
在社交媒体分享时,“零信任”理念同样重要。一些人习惯在朋友圈晒车票、登机牌,不经意间就暴露了个人行程信息。秉持“零信任”,我们在分享前要再三思考,哪些信息可以公开,哪些需要保密。对于涉及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坚决不分享。
总之,数字时代的隐私保护,任重道远。“零信任”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只要各方齐心协力,将“零信任”贯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能在便捷与隐私之间找到平衡,让数字生活更安全、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