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荆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读《子才子——袁枚传》
任泽健
~~~ 刘耀谦
~~~—— 读蔡崇达《皮囊》有感
王丽敏
~~~—— 读王蒙《诗词中国》
宋波
2025年04月16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颓废中实现重生的袁枚
—— 读《子才子——袁枚传》
任泽健

  “杭州山茶,处处皆清,不过以龙井为最耳。每还乡上冢,见管坟人家送一杯茶,水清茶绿,富贵人所不能吃者也”。这是袁枚《随园食单》中所述。春天正是品绿茶好时节。且读且歇,不觉唇齿生香。

  袁枚字子才,晚年又称随园先生。一生跨越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

  罗以民著《子才子——袁枚传》(浙江人民出版社)从史学的角度勾画出一个真实复杂的袁枚。作者特别着笔于袁枚这位民间的平民生活和文化生活,让读者看到“大玩家”想象背后的心路历程和人生真相。

  “春花不红不如草,少年不美不如老(袁枚《少年行》)”。袁枚科考上岸后经历了三年翰林,四任知县,从踌躇满志为官到归隐随园,开启了他另外一种人生。《子才子——袁枚传》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袁枚在江宁知县任上即购置随园,此后四十年通过出版业、土地租赁、润笔费、收徒等途径,维持着巨大的开支,堪称中国首位实现财务自由的文人。 袁枚说自己不但好色好味而且“好货”,从贫穷中走来的他是十分注重维持生存的。袁枚死时竟有“田产万金余,银二万”,这是建设随园之后的节余,真是不易。

  袁枚的随园是开放式,大体属于今天的市民公园,百姓随意出入参观。访客中既有盐商巨贾,也有贩夫走卒。这场打破士庶界限的状态,恰似袁枚人生的隐喻——他既是编纂《子不语》的志怪小说家,也是经营田产的理财高手;既是倡导性灵写作反对八股的教育改革者,又是精于烹饪的美食家。 

  这种多重身份建构,颠覆了传统士大夫“学而优则仕”的单向度生存模式。当同时代文人困在科举牢笼时,袁枚已构建起“文人——商人——隐士”三位一体的新型人格。他在《随园食单》中写“豆腐得味,远胜燕窝”,实则是将市井智慧升华为生活哲学,这种对世俗价值的重估,在今天越来越被人认可追捧。

  大学时代读古代文学史就知晓袁枚的“性灵说”。此说简而言之就是倡导创作要抒发个人性情,反对格律的一种文学主张,影响甚大。在《随园诗话》中,他宣称“诗者,人之性情也”,将创作主体从道德枷锁中解放。当程朱理学用“存天理灭人欲”规训文人时,袁枚却在《子不语》中大写狐妖艳遇。“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袁枚《谒岳王墓》)”。这种表达是对神圣的解构,与后现代主义消解权威的精神气质有着惊人的相似。

  以诗坛盟主自居,收费选诗出书,袁枚当是中国第一人。《子才子——袁枚传》披露的细节更具启示性:袁枚晚年重编诗集时,刻意删除早年应制诗,却保留“琴弹午夜月,酒饮半床书”这类“不正经”诗句。他的诗歌历久弥新,正因为其摒弃了“文以载道”的宏大叙事,转而关注个体生命的幽微颤动——从“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生命礼赞,到“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的存在孤独,这些主题在个体意识觉醒的今天,自然引发强烈共鸣。

  在袁枚的“大玩家”形象背后,还潜藏着深刻的时代焦虑。《子才子——袁枚传》考证其晚年仍秘密参与盐政事务,证明这位宣称“不务正业”的文人,始终在仕隐之间摇摆。这种矛盾性恰是中国文人的集体困境: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岸,到苏轼“长恨此身非我有”的喟叹,再到袁枚“借风景文章,消胸中块垒”的自白,本质都是儒家入世理想与个体自由意志的永恒撕扯。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时,袁枚示范了另一种可能:既不像魏晋名士般彻底遁世,也不似道学家般自我压抑,而是在世俗生活中开垦精神家园。

  袁枚说:“吾少也贫贱,所志在梨枣。”应该说,袁枚休致后,最大的事业就是著述、刻版、卖书(当属如今的流量变现)。《子才子——袁枚传》呈现的不仅是18世纪的文化明星,更是一面照见当代的镜子。当我们在“躺平”与“内卷”间挣扎时,袁枚早已用生命写下答案:真正的自由不是逃避红尘,而是在俗世中修炼出诗意的栖居。这种中国式的文艺复兴精神,或许正是破解现代性困境的文化密码——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如何像袁枚般既享受人间烟火,又守护灵魂的月光?这追问,至今仍在秦淮河的水波里荡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城事
   第5版:天下
   第6版:文体
   第7版:荆泉
   第8版:公益广告
在颓废中实现重生的袁枚
国网之光 时代引擎
在皮囊之下寻找灵魂的光
于诗词中品悟中国
滕州日报荆泉7在颓废中实现重生的袁枚 2025-04-16 2 2025年04月1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