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山亭朋友张令海来滕,送我几盒杂粮和农家蜜薯干。杂粮这些年老家亲友没少送,像小槽子花生油、小米、绿豆、豆子,尤其是前两种。不过这农家蜜薯干就不同了,这是我家头回收这样的礼物,既新奇又亲切。每有亲友来家,老伴便拿些待客,说是老家土特产让大家尝鲜。
知道我们镇有家民企生产蜜薯干是多年前的事,但只闻其名未见其物。蜜薯干也叫地瓜枣,初听还当是地瓜加枣的混合食品,这般联想实则有因——早年山亭店子镇产过“花生枣”,红枣裹着花生米,别有风味,前年还有亲戚送过一盒。
待明白蜜薯干原是熟地瓜干,真被乡人的幽默逗乐了。此枣非彼枣,此干亦非彼干,真个今非昔比。
眼前几盒蜜薯干,勾出儿时记忆。冬天围火盆烤地瓜干的情景历历在目。生地瓜干坚硬如石,土话叫“皮艮”,经慢火烘烤却变得绵软筋道,甜香勾人,越嚼越上瘾。
传统做法极简单:煮熟地瓜切片晾晒,干透后收起当零食。那些年没少解这馋,多是烧地瓜糊豆剩下的边角料。地瓜当年是主食,顿顿不离,剩余的都切片晒干。积少成多,秋冬季总能吃上。偶尔天气晴朗,娘会专蒸地瓜切片晾晒。童年零食多是这熟地瓜干,再不就是花生饼。上山拾柴火,兜里总揣几片充饥。有人拿它当干粮,易携带耐储存还顶饿。记得过年时,娘把泡发的地瓜干过油,香得胜过蜜饯。
据张令海弟介绍,农家蜜薯干学名火龙薯,土名地瓜枣,已列入山东省非遗保护项目。从1880年传承至今近150年,历六代传人:任秉福、任天义、任有富、任守本、任文胜、任科宇。发源于水泉镇大马湾村。如今开设品牌直营店189家,发展区域代理,入驻各大商超并与电商合作,线上线下同步营销。2014年注册“火龙薯”商标,成为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名片。枣庄市甘薯产业协会正申报“山亭地瓜枣”地理标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区人多地少,人均不足半亩地,若不种地瓜,温饱都是难题。常想该感恩地瓜,感恩先辈引种这作物。故乡多丘陵山地,最适合种地瓜。加之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地瓜含糖量极高,乃制枣佳品。生产地瓜枣可谓得天独厚。
说来地瓜非本土作物,明万历年间自菲律宾引入广东福建,后因易种高产得以推广。史料记载,本镇乾隆十四年始种地瓜,很快普及为主粮。凭借资源禀赋,镇上早有地瓜加工传统,早期产淀粉粉条。1960年代末中学为“三学”活动办粉条厂,下粉条成了劳动课。改革开放后,乡亲更新观念,立足资源搞深加工,让土特产升级成高附加值商品,进城出海闯市场。
写此文时,忽闻窗外“地瓜枣,地瓜枣,烤棒子,烤栗子”的叫卖声。小区外烧烤摊的电喇叭定时播放,听得久了竟生依赖。从未买过,却常被这乡音勾出乡愁,仿佛空气里飘着蜜薯香。猛然想起多日未食,慌忙翻找蜜薯干盒子,尚存半盒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