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圆满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经济大省要挑大梁。
山东,北方第一、全国第三的经济大省,2024年GDP达9.86万亿元,同比增长5.7%。
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位居第一、“中国500强企业”数量位居第二……以“大块头”企业多、传统产业占比高著称的山东,正在加速向新、向绿、向海洋、向未来。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对山东“继续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的要求,山东锚定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这一目标,正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蹚路子、作示范”,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山东力量。
科技创新为要
山东制造争先
试验时速达450公里的复兴号动车组样车接受验证;作业水深达3658米的“蓝鲸1号”等超深水钻井平台,为深海油气开发保驾护航;运力位居全球前列的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点火升空……
山东造“大国重器”奔赴“星辰大海”,彰显工业大省的科创实力和制造业水平。作为全国工业门类最齐全、体系最完备的省份之一,山东正持续深化工业经济“头号工程”,以科技创新为牵引,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进阶之路上作好示范。
在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过49%的山东,“AI+工业互联网”新模式,为制造业进一步增“数”增“智”。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山东依托深厚的产业基础,推动新动能积厚成势,在塑造发展新优势方面走在前列。
加大研发投入,让更多创新成果加速落地。数据显示,2024年,山东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9.4%,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新增全国重点实验室15家、总数达36家。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到88.5%,居全国第一。
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山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孙爱军表示,力争用5到6年的时间,推动山东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容倍增。同时,在量子科技、空天信息、前沿材料等领域力争早日取得突破。
一黄一蓝一绿
勇担国家战略
济郑高铁开通运行,“一日环游山河四省”走入现实;山东港口集团在郑州、兰州等沿黄城市设置内陆港;沿黄九省区共建科创联盟,联合攻关盐碱地治理、黄河生态保护等课题……
发挥连接东西、串联南北的区位优势,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山东持续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作为黄河流域唯一的沿海省份,山东加快构建沿黄陆海大通道,有效促进黄河流域各省区物流降本增效。
从空中俯瞰山东港口日照港,瓦日铁路、新菏兖日铁路等线路,如一条条能源“动脉”,在此汇聚。来自山西、陕西等沿黄省份的煤炭等大宗货物,在日照港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示范作业区装船后,运至东南沿海各大电厂等重点企业。
山东,不仅沿黄,而且达海。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重大战略部署。海岸线约占全国六分之一的山东,正全力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数据显示,山东着力推动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发展,青岛西海岸新区现代海洋生物、烟台长岛现代海洋渔业等6个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总产值超800亿元。
2022年8月,山东被国务院赋予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使命。以此为新起点,山东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2024年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历史性超过煤电,PM2.5浓度改善5.1%,国控地表水优良率优于国家目标,近岸海域水体优良率居全国前三。
改革攻坚向“深”
对外开放向“高”
步入位于济南的山东科技大市场,科技成果、技术与人才需求、拟融资金额等数据在大屏幕上实时跳动,不时有科技企业在此路演。自2024年5月启动试运行以来,大市场挂牌交易成果1000余项,交易额已超过10亿元。
建设这样一个“超市”,是山东为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推出的重要改革。
有着“中国大集”之称的临沂商城,百万商户齐出海。“没经验”“没客户”“没渠道”怎么办?当地建设海外物流枢纽,成立跨境电商学院,组织企业出国参展,将131个批发市场的千万量级SKU产品信息搬到线上,邀请亚马逊、阿里巴巴国际站等跨境电商平台来孵化主体……
创建外贸企业汇率避险增信服务机制,助企履约17亿美元;制定出台全省首个支持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在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一批制度创新成果集中涌现,部分在全国复制推广,推动外贸扩量提质的同时,也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
“2025年,我们将聚焦重点任务,突出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落地、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培优育强经营主体等十个方面聚焦用力,持续推动经济稳健向好、进中提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切实发挥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努力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山东省委书记林武说。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