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语词汇中,贪字常带有贬义色彩,如贪婪、贪得无厌、贪生怕死等。贪财者深陷沟壑,贪权者迷失方向,贪生者丢失节气。然而,唯独在读书这件事上,贪字却应被赋予别样的诠释,它是对光阴的无比珍惜,对知识的如饥似渴,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用“贪”字读书,是珍惜光阴的体现。“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时光如白驹过隙,在不经意间悄悄溜走。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深知时间的宝贵。“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昏黄的灯光下,他们沉浸在书卷之中不能自拔。欧阳修利用“马上、枕上、厕上”的碎片化时间去读书思考,见缝插针地汲取知识。无论是囊萤读书的车胤,还是映雪读书的孙康,他们贪的是自然馈赠的微弱光芒,争分夺秒地读书学习。
如今,我们生活条件优越,灯火可以昼夜通明。“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睡前读半卷诗书,晨起品几行文字,路上记一首诗歌,都能化作滋养心灵的晨露,让每个平常的时刻成为我们贪婪读书的时光。
用“贪”字读书,还在于广泛涉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正需以贪读破万难。当今社会,我们身处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如潮水般涌来。这就要求我们要贪看百家之言,兼收并蓄。不仅要读诗词、散文和小说等,领略文学的魅力;更要读自然、科学和经济等,了解世界的规律。苏轼博览群书,钻研儒释道,方能诗词文赋俱佳,影响深远。曹雪芹遍阅诗书,兼通琴棋书画,终著《红楼梦》,成为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
“板凳要坐十年冷”,当我们翻开一本本不同类型的书籍,就如同打开了一扇扇通往不同世界的大门,收获不同的体验和感悟。“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唯有广泛的阅读,我们才能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绽放出智慧的火花。
用“贪”字读书,更在探其究竟。“尽信书不如无书”,贪读不是盲从,而是追问。苏轼夜探石钟山,亲自乘小舟,闻“噌吰如钟鼓不绝”,始得真相,留下《石钟山记》这篇充满思辨光芒的佳作。这种对真理的贪求,是读书人“打破砂锅”的执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便是不断的思考与实践。司马迁漫游天下,贪看名山大川,方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顾炎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将典籍与现实相互参照,终成一代宗师。
读书若停于表面,不过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唯有贪求深意,带着疑问去读书,“绝知此事要躬行”,才能让文字滋养生命。
如今,手机短视频正在慢慢占据生活,让书香渐染浮躁。“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劝诫如警钟长鸣,提醒我们要抓紧时间去读书。用“贪”字读书,是人间最珍贵的痴迷。真正的读书人会“为伊消得人憔悴”,贪恋时光里的墨香,沉醉书卷上的智慧,渴求实践中的真知,终会获得“蓦然回首”的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