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第四大常见癌症,但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是目前唯一可通过疫苗和筛查实现有效预防的恶性肿瘤。然而,我国每年仍有约15万新发病例,近10万人因此死亡。究其原因,多与防控意识不足、筛查覆盖率低有关。本文将从病因、预防策略到筛查方法,全面解析如何科学应对宫颈癌。
宫颈癌的病因与风险因素
1.HPV感染是核心诱因 约99%的宫颈癌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相关,其中HPV16和HPV18型占我国宫颈癌病例的84.5%。HPV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多数感染可被免疫系统自然清除,但持续感染(通常超过2年)可能引发癌前病变。
2.高危行为加速癌变 过早性行为:宫颈未发育成熟时易受病毒侵袭(如20岁前发生性行为风险会增加)。多性伴侣或伴侣不固定:交叉感染风险升高。吸烟:烟草中的致癌物可加速HPV感染者宫颈细胞癌变。
三级预防策略:疫苗+筛查+治疗
一级预防:接种HPV疫苗。二价疫苗(覆盖HPV16/18):9-45岁女性适用。四价疫苗(增加HPV6/11):20-45岁女性适用。九价疫苗(覆盖9种HPV型别):16-26岁女性适用。最佳接种时机:首次性生活前接种效果最佳,但即使已有性生活或感染HPV,疫苗仍可预防未感染的型别。
二级预防:定期筛查TCT+HPV。宫颈癌发展缓慢,从HPV感染到癌前病变约需5-10年,癌前病变到浸润癌约需10-20年,这为筛查提供了充足时间窗口。筛查方法TCT(宫颈细胞学检查):检测宫颈细胞异常,建议21岁以上女性每3年一次。HPV检测:直接检测高危型HPV病毒,30岁以上女性建议每5年与TCT联合筛查。
三级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早期宫颈癌(如原位癌)治愈率接近100%,5年生存率超90%;晚期则降至不足30%。因此,发现异常需及时干预。癌前病变:通过宫颈锥切、LEEP术等微创治疗即可有效控制。浸润癌:根据分期选择手术、放疗或化疗,规范治疗可显著延长生存期。
筛查的常见误区与解答
1.接种疫苗后无需筛查?错误。疫苗仅覆盖部分高危型HPV,且无法清除已感染病毒,定期筛查仍不可缺。
2.HPV阳性=患癌?错误。80%女性一生中会感染HPV,但90%可在2年内自行清除,仅少数持续感染可能进展为癌。
3.无症状就不必筛查?错误。早期宫颈癌常无症状,首次异常出血可能已非早期,定期筛查是唯一可靠手段。
生活方式与健康管理
1.戒烟限酒:吸烟者患宫颈癌风险增加2倍,戒烟可显著降低风险。2.安全性行为:使用避孕套减少HPV传播,固定性伴侣降低感染概率。3.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富含维生素A/C/E)、规律运动、充足睡眠,帮助清除病毒。
宫颈癌防控需“三管齐下”
我国正加速推进宫颈癌消除计划,目标在2030年前实现:90%的15岁以下女孩接种HPV疫苗。70%的35-45岁女性接受高质量筛查。 90%的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患者获得规范治疗。
接种疫苗筑防线、定期筛查早发现、健康生活强根基。每一位女性都应成为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关注宫颈健康,定期体检,远离风险因素。通过科学防控,宫颈癌有望成为人类首个被消除的恶性肿瘤。
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妇产科门诊 董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