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消息 日前,张琪导演的新片《大风杀》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中战果颇丰,入围天坛奖主竞赛单元后,将最佳编剧、最佳男配角两项荣誉收入囊中。虽然奖项加持,更有监制江志强此前盛赞成片品质“完全超出想象”,然而《大风杀》票房表现却并不理想。截至5月7日,这部五一档期国产新片中评分最高的作品仅收获了3480万元票房,在同期九部电影中仅排名第七。这部具有作者性的国产类型片在市场上的处境似乎像它故事中的设定一样,也被“困住了”。
《大风杀》将故事背景置于1995年,全面禁枪前一年的西北弃镇忙崖。“一把枪对几十条枪”的绝境使影片兼具西部片的气质与香港警匪片的节奏。导演张琪透露,自己对“极端困境下的人性爆发”有浓厚的兴趣,这也是他创作《大风杀》的初衷。“荒漠当中方向太多,反而让人被困住——我想探讨的是,我们到底被什么困住了。”这座被黄沙包裹的“孤岛”,既是物理意义上的封闭空间,更暗喻为剧中人的精神困境,似乎人人都在生存本能与道德良知的夹缝中艰难喘息。
影片通过“钢丝捆绑”“车门断腕”等生猛场面冲击感官,却以声音、剪辑和画面的留白激发观众想象。夏然与悍匪对峙的枪战夜戏中,黑暗中闪烁的火光与子弹呼啸声比直观的血肉横飞更具心理压迫感。这种“暴力美学”的背后,是创作者对生死的坦然。在张琪看来,“死亡在生活与电影中都是必须直视的命题”。
从忙崖小镇的封闭空间到角色的心理牢笼,《大风杀》在暴力的外表下包裹着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关怀。有人困于过去,有人困于欲望,有人困于身份……这是一次关于“困与破局”的影像思考,当银幕上的枪声渐歇,走出影院的观众或许会在某个瞬间,重新审视自己生命中的“忙崖小镇”,以及那些“不得不做的选择”。
“那些被风吹起的日子,在深夜收紧我的心。”影片结尾,朴树《且听风吟》的旋律响起。这首诞生于2003年的民谣,以风为意象串联起人的狂乱与释然,就像影片中裹挟黄沙的狂风,既吹散了暴力与算计,也埋葬了那些“来不及遗忘”的悲伤执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