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徐艳 报道
本报讯 立夏之后,随着气温升高,春小麦在雨水滋润下逐渐吐露新芽,放眼望去,麦苗绿油油一片,随风摇曳、长势良好,田间地头生机勃勃。在鲍沟镇田间地头,无人机成为主角,农业机械化正以年均18%的增速重塑传统农耕。从“人力弯腰”到“铁牛驰骋”,从“经验种田”到“数据赋能”,鲍沟镇通过全链条机械化升级、全产业科技赋能,让乡村振兴的快车在科技赋能的轨道上疾驰。
智慧农机“飞”入田间,新质生产力激活传统农业。走进鲍沟镇丰歌家庭农场,植保无人机正以每分钟150亩的速度喷洒农药,智能水肥一体机精准调控灌溉系统,北斗导航拖拉机在田间勾勒出整齐的垄线。“过去300亩小麦打药需要10个人干3天,现在无人机半天就搞定了!”据农场负责人陈苓介绍,通过集成应用无人机、物联网、遥感卫星等技术,农场人工成本降低60%,亩均增产15%。这种“科技范儿”十足的场景,已成为鲍沟镇农业生产的常态。
政策创新破局,小农户对接大市场。该镇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抓手,创新“集体土地+农户土地”入社模式,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目前,全镇8家规模合作社整合土地2.3万亩,通过统一采购农资、统一机械化作业、统一品牌销售,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无缝对接。在政策扶持方面,鲍沟镇积极落实山东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镇政府还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农机贷”,为农户提供贴息贷款,解决购机资金难题。“政府补贴加上贷款支持,我们购置的航空植保直升机两年就收回了成本,现在服务范围覆盖4万亩农田。”鑫剑农机合作社理事长介绍说。
产业融合增效,庭院经济催生“美丽经济”。在鲍沟镇赵庄村,54户闲置庭院变身“黑木耳种植园”,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春季木耳、秋季平菇、冬季羊肚菌”的四季轮作。村民赵恒福说:“我把闲置院子入股合作社,每年能拿3000元分红,还能在合作社打工赚薪金,一年收入超过2万元。”这种“庭院经济”模式,已在鲍沟镇22个村推广。
绿色发展筑基,数字治理赋能乡村。该镇将绿色理念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推广膜下滴灌、秸秆还田等技术,建成高标准农田3万亩。同时,依托“平安乡村”系统,构建“大数据+网格化”治理模式,村干部通过手机App实时监控田间火情、病虫害等情况,实现农业管理精准化。
站在新起点,鲍沟镇正以“科技强农、产业兴农、生态富农”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升级,让广袤田野成为乡村振兴的“新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