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婷婷 报道
本报讯 近年来,我市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顺应“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新形势,全方位推进优粮优产、优加、优储联动,打造多元化粮食供给保障体系,更好满足群众粮食消费升级需要。
我市积极打造优质粮源基地,以“优产”强品质,加强与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实施品种优选、合理密植、导航精播,建成良种示范展示中心200亩、小麦良种繁育田2万亩。实施小麦良种统一供种,依托10万亩优质小麦标准化种植基地,大力推广“济麦22”“济麦44”“中麦578”等高产优质品种,亩均增产60公斤。开展150亩富硒小麦、50亩富硒土豆试种,实现优质粮食与高效产出协同提升。坚持以“优储”减粮损,积极构建绿色储粮体系,大力实施基层粮库升级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仓储设施硬件建设与智能化升级,全市新建高大平房仓7万吨,7万吨高标准“立筒仓”实现低温、低氧、低剂量储粮。投资600万元打造数字粮库监控中心,27个库点291个摄像头实现粮情、出入库、质量“全可视”。成立粮食产业协会,建设5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提供加工、清理等社会化服务。同时,结合“滕粮善品”品牌,(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吸引本地优秀粮油企业加入粮联体,共同实践创新粮食供应链金融模式,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市聚焦从“粮”到“食”,优化产业链布局,支持恒仁工贸、新东谷面粉、启腾生物等涉粮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粮食加工综合利用率。积极放大土豆种植规模优势,延伸土豆淀粉、土豆米等精深加工,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复原鲁班石磨工艺生产石磨煎饼,支持新东谷研发“山农紫糯1号”紫色小麦粉、北大仓研制马铃薯全粉,推出“24节气膳食粥”“轻氧30日粥”等功能食品,丰富优质产品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