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18日电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多地曾“名不见经传”的博物馆迎来客流高峰。洛阳龙门博物馆接待游客总量达3.7万人次,接近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湖北省云梦县博物馆迎来2.4万余人次观众;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更是接待了超7.7万人次。
在“文博热”背景下,一些中小博物馆凭自身特色成功“逆袭”成为“网红”。
社交媒体上,有关“中小博物馆”“小众博物馆”的讨论和推荐热度走高。“拒绝人挤人”“免预约免排队”等关键词成为“流量密码”。
《2024抖音博物馆年度数据报告》显示,这一年平台上的博物馆账号数较上年增长127个,新开通账号的博物馆大多在二三线城市,十堰市博物馆、洛阳博物馆等小城博物馆粉丝量迅速超过1万。
走红的中小博物馆,各有各的“美”:湖南桃江县博物馆坐落在景区内,享受到景区游客带来的红利,开放一年半不到,达25万人次参观;山西晋商博物院推出算盘创意手作、晋商密押破译、瓦当拓印等沉浸式体验,孩子们乐在其中;四川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记录了自贡井盐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技术进步……
和大馆相比,“出圈”的中小博物馆大多特色鲜明、多元活泼,让观众在短时间内快速了解一地一物的全貌。
“历史上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地方,却能在这里被细化成独属于岳阳的历史文化。”观众贾女士对参观湖南岳阳市博物馆的经历记忆犹新,“尤其是在岳阳楼部分,把‘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前因后果都解释得清清楚楚,让我了解了他之前干了什么、为什么被贬等这段历史。”
不做“百科全书”,只讲好本土故事,在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副馆长常远霞看来,中小博物馆就像历史拼图中的细节图,致力于挖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做好价值阐释。
中小博物馆的优势在于在地性。在积极向外借力同时,也要加强自身建设,探索更多合作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徽州历史博物馆将“夜游”博物馆与现代剧情表演创新结合,举办两年便成为歙县文旅重要IP,旅游旺季日均接待游客超4000人次;“五一”假期河北定州博物馆文创产品购物店销售额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16%……一些中小博物馆成为当地激活文旅消费的“破圈”密码,为旅游大产业蓬勃发展注入新动力。
沈阳市文博中心主任李声能认为,中小博物馆可以通过征集老物件、老照片等与当地生活、文化相关的藏品等方式,将散落在民间的有收藏价值的物品纳入展陈体系,盘活社会资源的同时加强与观众的情感联结。
专家指出,基层博物馆要勇于尝试,开拓思路,利用实地宣讲等方式开展基层社会教育活动,进社区、进学校,为广大公众提供层次多样的文化服务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