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消息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出品、普及信息学与人工智能的科学纪录片《如何找到图灵》近日播出,引发广泛关注。该片突破传统纪录片“线性叙事+实景拍摄”模式,以“ACG视觉体系”(动画、漫画、游戏)为语言,通过数字技术重构历史影像、喜剧化叙事解构科学权威,打造“硬核知识软传播”新标杆,在年轻观众中掀起“科学解谜”热潮。
《如何找到图灵》共六集,每集25分钟,将高冷的信息技术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图示化思维游戏,解码了人类信息文明史背后,天马行空的科学家“大脑”。契合Z世代的喜好,全片采用纸质漫画、8bit像素风、RPG游戏场景等多元画风,结合AI技术让甲骨文“动”成表情包、古埃及壁画“跳”起街舞、秦始皇批阅奏章的场景化身“古代职场Vlog”。这种“跨次元”表达,将图灵机原理转化为“解谜游戏”,将香农信息论具象为“杂耍表演”,使晦涩理论秒变“社交货币”。
“科学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人类探索世界的冒险日记。”这是“科学家很忙”系列IP总导演李金炜的一贯理念。作为该系列的第六部作品,《如何找到图灵》更进一步,通过喜剧演员的夸张演绎,将信息文明史重构为“闯关游戏”:原始人用结绳记事“通关”数学启蒙,巴贝奇与埃达的“科技CP”上演维多利亚时代“极客爱情”,图灵与冯·诺依曼的跨时空“代码对话”则暗藏现代计算机的基因密码。“我们刻意保留‘间离效果’,为观众留出更多记忆和思考的‘空白’。”编剧团队透露,片中大量使用打破“第四面墙”手法:当讲述巴贝奇差分机时,屏幕突然弹出“若他生在当代,必是B站科技区UP主”的弹幕;在解释甲骨文发现时,画面切至“若秦始皇不拉肚子,我们可能至今不知商朝存在”的脑洞。这种“跳脱式”叙事,既保留历史纵深感,又为观众预留思考空间。
在观看《如何找到图灵》时,不少观众能感受到一种张扬的文化自信。该纪录片以全球视角重审中国对信息文明的贡献:甲骨文作为最早“数据库”的雏形、走马灯启发现代动画技术、造纸术与印刷术推动知识普惠……片中,商朝巫师用龟甲占卜的场景,被AI技术“复活”为动态数据流;宋代“叶子戏”(纸牌前身)的博弈原理,则与现代计算机算法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