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19日电 5月19日,对于“旅游”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14年前,这个日子被冠以“中国旅游日”之名,开始见证中国旅游业的从小到大、由弱渐强。
14年过去,旅游早已成为一种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文化和旅游部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国内出游人次17.94亿,比上年同期增加3.75亿,同比增长26.4%。
当“景区”的概念被“打卡点”延展,当默默无闻的县城被游客发现惊喜,当青瓦白墙的街区被越来越多人寄托乡愁……仔细观察我国日益发展壮大的旅游市场,文化的融入不断带来新鲜活力。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重塑旅游,进而影响深远。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戴上VR装置,“苏轼”便来到你眼前,诉说起他的跌宕人生。
5月18日,VR大空间探索体验项目《遇见东坡》在海南省博物馆开启。一群“东坡迷”早早就到了博物馆,期待在虚拟世界里来一次千年穿越之旅。
景区是什么?这个问题如今变得越来越难回答。传统的名山大川之外,文化属性突出的旅游新场景正竞相涌现。一部影视剧、一场表演、一次体验,都可能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旅游空间。
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厉新建看来,文化空间可以成为旅游体验和消费的新场景,旅游空间也可以成为文化展示和传播的新舞台。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分享了一组令人印象深刻的数据:去年国内旅游人次超过56亿、同比增长近15%,旅游花费超过5.7万亿元、同比增长超17%;入境旅游人次1.32亿,游客花费接近千亿美元。A级旅游景区门票收入、度假区接待收入、旅行社营业收入增长幅度都在10%以上。
文化为旅游带来不可替代的竞争力。想感受呼伦贝尔的草原风情,游客必须前往辽阔的东北大地;想一睹大唐不夜城的国潮国韵,只有亲身来到陕西西安;想品味地道川菜的热辣火爆,天府之国总是令人向往……越古老、越特别的文化积淀,越有可能成为旅游的强大吸引力。
认识到文旅行业存在的巨大潜力,越来越多地方将发展旅游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抓手。《浙江省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就提出,到2027年,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3%;吉林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持续打造旅游万亿级产业”“坚持四季联动、全域发展,接待国内游客人次、出游总花费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看得远、谋得准。随着文旅融合不断深化,旅游魅力充分释放,“人气”必将带来更多“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