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林昊 报道
本报讯 近年来,市民政局积极探索创新模式,把加快养老服务业特别是农村养老服务业发展作为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做好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完善现有农村养老服务大院设施设备,推动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工作目标。
该局出台了《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等一系列养老服务政策,明晰政府、家庭、市场和社会之间的职责边界,构建起养老服务的“四梁八柱”,引导养老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建立完善巡访关爱、居家养老、集中供养、资金支持、规范化管理等制度。在区域敬老院基础上,向农村社区延伸服务触角,构建“1+4+N”(1个市综合养老服务中心、4所区域中心敬老院、N个社会服务组织)供养格局,切实兜住了特困人员养老保障底线。实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项目,每月为2.3万名特殊困难老年人、1100名经济困难老年人购买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巡访探视、适老化改造等服务,实现“平日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年惠及老人10.4万人,服务满意率达98.6%。按照“村级主办、政府支持、群众参与,互助服务”的原则,由村集体利用闲置的房屋、学校,新建、改建农村幸福院63处,为农村老年人搭建起了养老服务平台。
该局着力完善政企共建养老运营机制,按照“15分钟生活圈”的标准,构建镇街、村居、家庭有序衔接、功能互补的服务网络,辐射周边居民小区的老年人。投资2亿元高标准建设县级敬老院,配置特困人员护理床位200张;将4处镇级敬老院升级为区域中心敬老院,引入专业养老机构托管运营,配置特困人员护理床位500张。聚焦破解农村老年人“吃饭难、做饭难”的养老问题,通过优化运营、拓展项目,因地制宜,谋划农村“幸福食堂”140处;推广“幸福食堂+N”模式,撬动多元化养老服务,拓展幸福食堂代办服务、社会化服务、文化活动等功能,实现自我造血,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真正提高农村老年人幸福感、获得感。强化人才培养,筑牢养老服务行稳致远的“助推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对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养老企业、社会组织等管理人员的养老服务理论和实操培训。今年以来,500多名村居养老从业人员参加培训,有效普及了养老护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才专业化发展。
此外,该局聚焦“平台展示”,定期举办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大赛,搭建养老服务人才技能提升与风采展示平台,激励养老护理员立足本职岗位学技术、练本领、比技能。紧抓医养、康养产业发展机遇,塑造“特色康养”新亮点。光大养老美铭康复护理中心、山东静颐康养中心、幸福家园康养中心等康养重点项目陆续开业运营。围绕建设京沪高铁沿线养老集散中心、老年幸福型城市目标,弘扬孝善文化,创设了“康养福地·孝善滕州”养老服务总品牌和“滕爱您”“滕为老”“凫助您”“善待您”“孝润养老”“善国善养”等系列养老服务品牌矩阵,倾力守护最美“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