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荆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读《给妈妈的一百万封信》
裴金超
~~~—— 读《一句顶万句》
李晓明
~~~—— 任泽健先生《诗歌里的平阳》印象
徐善斌
~~~ 刘永康
2025年07月24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匠心筑家
刘永康

  当龙泉塔的晨钟穿透薄霭,荆河清波倒映着古塔与塔吊的遥望,共同凝视着古薛国的厚土。墨子兼爱的智慧在此发源,鲁班巧思的灵光在此闪耀,毛遂自荐的勇气在此升腾。如今,一股深沉的力量正悄然重塑这座城市的筋骨——滕州国企建筑大军,如同深植大地的坚韧根系,以钢筋混凝土为墨,在古城的肌理上,为我们共同的家园书写崭新的史诗。

  薛国古城墙的斑驳砖石,曾默默承载千年风雨;今日建筑国企的征程,则肩负着筑就万家安居梦的重托。当旧城棚改的号角划破长空,多少家庭在低矮屋檐下,眼巴巴盼望着一个敞亮温暖的新家。建设者们怀揣墨子“兴天下之利”的赤诚,如鲁班审视规尺般反复推敲蓝图。推土机的轰鸣碾过历史的尘埃,塔吊的巨臂刺向蔚蓝的天空——昔日逼仄的街巷之上,新生的楼宇如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当回迁居民推开明净的窗,荆河的粼粼波光与龙泉塔的巍峨雄姿瞬间映入眼帘,那舒展的眉头与绽放的笑容,正是对建设者匠心筑家最动人的礼赞。这不正是墨子“节用利民”的古老箴言,在广厦万间中绽放的现代光华,为千家万户撑起的温暖晴空? 

  更令人心生敬意的,是建设者对城市根脉与家园记忆那份近乎虔诚的守护。承担古城墙修复重任时,工匠们仿佛面对一部无声的史诗,守护着我们共同的精神原乡。他们追寻鲁班“工巧为圣”的足迹,以现代科技之眼洞察每一块古砖的肌理与呼吸,如同庖丁解牛般剖析着时光的密码。激光测距仪的光束与古老的墨斗线在晨曦中交织,老师傅手中的曲尺在毫厘间校准着历史的坐标。当坍塌的墙段重新挺立起不屈的脊梁,薛国古韵与现代滕州在砖石的缝隙间悄然对话——这是鲁班精神的薪火,在守护家园记忆的虔诚里熊熊燃烧,让历史的温度融入我们今日的烟火人间。

  支撑起这幅家园壮景的,是无数平凡却有力的身影。我难忘那位鬓角染霜的施工队长,他办公室墙上手绘的复杂营造图谱,便是墨子“强从事”精神最朴素的注脚。数九寒天,为攻克仿古飞檐的浇筑难关,他彻夜蹲守在冰冷的工棚。呵气成霜的灯光下,他一遍遍在雪地上勾画着结构草图,双手冻得通红。当第一块弧度完美、栩栩如生的构件终于成功脱模,人群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他却只是伸出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抚过那流畅如水的曲线,目光越过喧嚣,投向远方塔吊林立的工地,低声呢喃:“看啊,咱们的新家,立起来了!”——这朴素话语背后,是墨子“赖其力者生”的脊梁,是鲁班“绳墨诚陈”的执着。他们以汗水为浆,将“择一事终一生”的信念和对“家”的深情,默默砌入城市拔节的每一寸筋骨,筑进千家万户安稳的梦里。

  于是,在龙泉塔千年沧桑的俯仰之间,在荆河不舍昼夜的低吟浅唱里,我愈加清晰地看见,国企建筑者用钢铁意志与赤子之心锻铸的家园脊梁。它绝非冰冷的构架,而是无数肩膀扛起的如山的担当,是墨子“兼爱”的广厦情怀在钢筋水泥间的流淌,是鲁班“规矩”的严谨刻度在蓝图与大地上的精准落笔,是毛遂“自荐”的开拓勇气在荒芜处辟出新路的回响。他们用布满老茧的双手,一砖一瓦地为我们垒砌起遮风避雨的“家”,更在这片古滕大地上,熔铸起支撑万家灯火、承载岁月静好的铮铮铁骨。 

  当未来的楼宇继续向着辽阔的云天生长,当高铁新区的脉络在丰饶的沃野延伸,当更多幸福的灯火在千家万户的窗棂后温暖点亮,我深信这源于古滕大地的匠心与滚烫的担当,这为“家”而筑的坚定信念,将愈发坚韧磅礴。正是这无声而磅礴的支撑与永不止息的创造,赋予我们在时代洪流中锚定自我的力量,让薛国故城在历史长河的奔涌中持续迸发新生的光芒——那用匠心、汗水与深情谱就的筑“家”长歌,必将使我们的家园于风雨沧桑中,愈发雄浑、温暖、恒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城事
   第5版:天下
   第6版:健康养生
   第7版:荆泉
   第8版:公益广告
疗愈心灵的一百万封信
在乡土深处寻找回响
乡土里绽放的诗花
匠心筑家
滕州日报荆泉7匠心筑家 2025-07-24 2 2025年07月2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