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滕州风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8月21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岁月留香,善城古碑记善事

  俞廷茂

  

  2025年3月,张汪镇俞河涯村俞廷菊在村前石桥上,发现一块石板的另一面竟是一通石碑,用挖掘机小心翼翼地取下来,原来是重修义和桥的功德碑。碑身长177厘米、宽75厘米,中间断开,距今虽113年,但字迹绝大部分清晰(仅25字不可辨认)。碑四周有方形“回纹”图案,这在古代石碑文化中代表着吉祥如意、深远绵长,是石碑边框常用的装饰图案。

  “义和桥”是今张汪镇俞河涯村前的一座桥,几经修建,目前的新桥大约宽七米、长十米,坐落在一条东西向的水沟上,但现在的村人大多已不知道这名称了。据俞河涯村退休教师俞守珠、村书记俞守平、会计俞廷菊说,以前俞河涯村地势低洼,村西南就是大片的沼泽地。村北、村东北和村前,分别有一条南北向、东北西南向和东西向的河流在这儿交汇;虽然今天村北和村东北的两条河流早已干涸消失,但百度卫星地图上还能看出地势的痕迹。村东不远,就是今天的“三八河”,发源于鲍沟镇西宁村的东北部,向南流经北渠庄村、前寨子村,又折而向西流经承贤庄、俞河涯村前,并汇合来自东北的小河、来自北面的大河(源自鲍沟镇琉璃庙一带),继续向西经小宗村前直入微山湖。

  俞守平说,以前水量很大,但1958年政府在上游改道泄洪,把三八河引向了村南约一公里再折向西,从此,村前的这条古河断流,现在除了雨季,已成为干涸的大沟。俞廷菊说,这桥的名字十分吉祥,“义和”,就是讲究仁义公心与平安和气,以前好多次有大人小孩从桥上掉下去,但从没摔伤过,真好像是这座吉祥的桥在保平安呢。

  石碑上部楷书“大清”,右侧碑题为楷书“重修义和桥捐资姓名碑记”,左侧落款“宣统四年岁次壬子(公元1912年)清和月(农历4月)谷旦(吉日良辰)”,也是楷书。

  正文上部为“首事”二字,正下面是8位首事捐款名单,接下来是七组捐款人名(单位)。全碑共计132位人士(单位),钱款仅列数字,推测单位为“文”,即当时的1个“制钱”。制钱是明清两代官方法定流通铜钱,多圆形方孔,以文为单位。清末铜元出现,制钱被逐出流通领域,不复行使,但铜元仍以“文”为基础,面值通常以“当制钱十文”或“当制钱二十文”标注。“首事”是指倡导或发起修缮庙宇、桥梁等公共设施的人,八人中有宗姓2人,郝、孟、孙、俞、卜各1位,另有一姓不可识别。其他七组中有郝、张、钟、俞、丁、鲁、李、刘、孙、杜、德、东、赵、彭、娄、王、夏、陈、颜、徐、朱、苏、汪、孟、许、渠、卢、高、杨等姓氏乡贤。单位有郝光裕堂、许家楼,陈家堂。许家楼,陈家堂可能是当时村名,“郝光裕堂”是否村名不清楚,现在附近的村名中都没有这些名称了。捐款最多的是“育才,壹百千(文)”,按民国初年大体上1200文兑1银元,100,000文合计为83块银元。1912年北京地区一块银元可购买60斤大米,上海可购买44斤大米,山东乡村更接近于北京,捐100,000文则相当于6980斤大米。这在当时民不聊生的贫弱现实中,实属慷慨壮举。

  俞河涯村头原有一条南北官路,是明清时期北京至南京大官道(界河、北沙河、滕县、南沙河、官桥、临城、沙沟)的一个分支。1941年版《续滕县志》载:“滕县正南,由南沙河折西南行十五里至闵家楼,又十五里至坝陵桥,又十五里至夏镇,入沛县界。”坝陵桥在俞河涯村正南三公里多,大官道的分支也许就是从闵家楼向西南,在俞河涯北向南直行的。明清时期的河流比现在要宽大很多,义和桥就是当时大官道分支前往沛县的一座大桥,地位十分重要。从宗、卜、郝、孟、俞等近三十个姓氏来看,当年应不是俞河涯一个村子的人建造大桥,而是滕南许多村寨的地方乡绅、社会名流捐资重修,并刻了这座功德碑。

  杨建东说,此碑的另一珍贵处在年号。宣统帝于1912年2月12日退位,立碑时(宣统四年农历四月为公历5—6月)距皇帝退位已经三四个月了,也许乡村尚没接到文件,就顺延为宣统四年。马洪峰说,当时的俞河涯及周边村庄的人们,很可能怀念皇帝及正统的年号,所以在清朝覆灭后的当年,仍用传统的帝制纪年——“错版”的碑刻如同错版的钱币,反映了特殊时期的历史现象,更显其独特的价值。王润文说,朝代变换政权动荡,但并不影响仁人志士对家乡的建设,他们对家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在落后苦难的岁月中仍然执着地付诸行动表达出来,老百姓依然要努力生活。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生生不息的一个体现。

  碑刻132位人名(单位)中有七位俞姓,其中俞兆海还为首事之一,可见当时俞家有着一定的财力与威望,具有一定的号召力。据《张汪镇志》(黄河出版社2013年版)记载:“明初俞氏迁此建村,名俞家堂村,后改称俞庄村。1982年因重名,更名为俞河涯村。”今天俞姓仍为该村第一大姓。七位先辈中“兆”字辈五人,“成”字辈2人。俞河涯村俞姓辈分为“治建士林,肇(兆)承(成)尚(志)守,廷训(贵)景长”,这几辈与滕州市木石镇东台村、山亭区山城街道沃里村海子村的辈分一致。碑刻用历史证明了三地俞姓同根同枝,和1962年版的《古滕俞氏族谱》记载完全吻合。面对石碑上八位首事之一的“俞兆海”名字,俞河涯村退休教师俞守珠高兴地说:“这就是俺老老爷(曾祖父)啊。”是的,自己的先辈善行义举名留千古,有谁不自豪呢。

  值得注意的是名单中竟然还有一位女性“赵渠氏”,位列第六组,在当时封建思想极其严重的男尊女卑社会中,实属难能可贵。也许其夫早亡、也许膝下无子,也许家境不丰,仅捐资区区二千(文),但一卑微女流,节衣缩食甘于奉献,“勿以善小而不为”,“位卑未敢忘忧国”,其拳拳之情,其为民之心,令多少贪婪无耻之徒、冷酷自私之辈汗颜啊。滕地,古来“善国”之域,岂是虚名。

  千年前的“老同乡”墨子提出“兼爱”理念,孟子也在这里让滕文公推行善政,百年前的石刻和别的地方数不清的功德碑一起记录着滕人的善举。沧海桑田,金石为证,渊源流长的善文化在滕州接力生长,不仅造福当时,还化作气贯长虹的不朽精神,永远激励后人奉献爱心、努力为社会为祖国做出更多的贡献。岁月留香,《重修义和桥捐资姓名碑记》无疑是先人传下的一颗宝石,值得我们珍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城事
   第5版:天下
   第6版:滕州风物
   第7版:荆泉
   第8版:公益广告
岁月留香,善城古碑记善事
西辛安村的来历与传说
滕州日报滕州风物6岁月留香,善城古碑记善事 2025-08-21 2 2025年08月2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