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24日电(记者 白瀛 郭馨语) 十四春秋,浴血奋战;民族记忆,历久弥新。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月至10月,中央宣传部、广电总局开展电视作品展播活动。12部新创作的电视剧和纪录片,以多元的叙事视角和求真的艺术表达,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重温那段气壮山河的民族史诗,在新时代激发爱国热情,进一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1935年5月,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录音棚内,田汉听着袁牧之、顾梦鹤等人的演唱,身体微微颤抖,眼中闪耀火花。
这是电视剧《阵地》中的动人一幕。作品以合理的艺术虚构,将观众带回《义勇军进行曲》首次灌制唱片时的场景,一首与时代共鸣的歌曲由此传唱开来,激励国人同仇敌忾、抵御外侮。
纪录片《东北抗联》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军民,在残酷环境中勇赴国难、坚持游击战争的重大事件;纪录片《台湾光复80年》讲述台湾同胞英勇抵抗外来侵略,秉持“欲救台湾,先救祖国”的信念,支援祖国抗战……众多作品通过中华儿女在大江南北投身救亡图存的壮举,展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
展现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的铮铮誓言、赵一曼“我的孩子要代替母亲继续斗争”的临终嘱托、张自忠绝不改变的“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狼牙山五壮士”跳崖殉国的决绝、赵尚志誓死不降的大义凛然、戴安澜“为国战死,事极光荣”的赤胆忠心……纪录片《正义之战》等作品通过抗日英烈的悲壮史诗,展现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讲述佟麟阁与赵登禹在北平南苑的共同奋战、“八百壮士”孤守四行仓库的誓死抵抗、东北抗联八名女战士集体投江的巾帼悲歌、陈怀民等空军勇士的血洒长空、杨靖宇胃中仅存枯草树皮棉絮仍战斗至死的铮铮铁骨、刘老庄八十二勇士白刃战的英勇无畏……纪录片《山河铭记》等作品以志士仁人的英勇事迹,展现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重庆大轰炸的惨烈与民众的坚忍形成对比;延安成为抗战文化的灯塔,怒吼出民族强音;高校内迁与故宫文物南迁,存续中华文明火种,培养出大批栋梁……纪录片《胜利1945》等作品展现中国军民不可征服的力量以及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廿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左权在牺牲前三天写给妻子的绝笔信,让观众触摸到铁血战袍下的柔软内心。
除了《胜利1945》《卢沟桥:我们的纪念》等作品涉及“左权家书”,纪录片《家书——四万万人的抗战记忆》更是全片聚焦“家书”这一题材,通过战争岁月中不同社会阶层的家书展现个人的内心世界,让观众体会真实的历史细节。
纪录片《心安何处》以跟踪拍摄的方式,记录了日本遗孤在中国和日本的生活现状,展现他们在战争结束80年后,仍在苦苦寻找内心深处那份难以企及的安宁。
抗战题材电视作品,既是艺术作品,又是历史教材。
本次展播的纪录片中,《卢沟桥:我们的纪念》《胜利》等首次公开披露了大量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历史影像,包括毛泽东在延安的最早视频、一二·九运动的现场画面、赵一曼被捕后留下的原始档案、沈忠明烈士的革命证书等。
电视剧《归队》注重历史细节还原,真实展现战士啃树皮、与狼搏斗、在冰天雪地中艰难生存等场景,甚至要求每一块补丁的位置、每一道伤痕的形状、每一件旧物的光泽,都严丝合缝地贴合角色的经历、所处的具体环境和战争摧残下的状态。
精神的弘扬,离不开记忆的传承。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感人的故事,将伟大抗战精神形象化、生动化。这些饱含家国情怀的电视新作,必将唤起人们对历史的铭记、对先烈的缅怀、对和平的珍爱,激励人们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电视剧《归队》剧照 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