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尚淑佩 报道
本报讯 “文化兴,乡村兴”。今年以来,南沙河镇人大紧紧围绕“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主线,始终将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履职的“第一信号”,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融入村级文化广场“焕新”工程和38家农家书屋“升级”行动,通过办好一桩桩“微实事”,托举起人民群众的“大幸福”,让文化之光照亮乡村振兴的每一个角落。
该镇人大依托“代表联络站+网格”机制,组织67名市、镇两级人大代表深入全镇38个村开展面对面走访调研,系统梳理出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共收集到“广场设施破损、书屋图书更新慢、夜间照明不足”等诉求26条,并整理形成《公共文化空间提升建议清单》。镇人大主席团第一时间将清单转交镇政府,并提出“村级文化广场环境提升”和“农家书屋赋能提质”的具体建议。
为推动上述任务落地见效,该镇人大牵头组建38支“代表+党员+志愿者”攻坚队,下沉一线“督进度、解难题”。在文化广场改造现场,人大代表们既当“监理员”又做“搬运工”,与群众一同清理垃圾、铲除杂草、粉刷护栏,仅用15天就使11处广场焕然一新;在农家书屋,代表们捐赠自家闲置农技、少儿类图书600余册,并协调市图书馆流动服务车每季度开展图书轮换,实现书籍“常换常新”;针对暑期孩子“看护难”问题,代表们发起“书屋+暑托”志愿服务,招募12名大学生志愿者,累计托管儿童110人次,让农家书屋成为孩子们的“成长加油站”。
为持续放大文化阵地的辐射效应,该镇人大聚智赋能,依托农家书屋开设“田秀才”课堂,邀请市农业农村局专家和人大代表中的“土专家”轮值授课,已开展粮食高产、蔬菜病虫害防治等培训6场,惠及群众800余人次;依托文化广场组织“我们的节日·七夕”“村歌嘹亮”等文体活动12场,吸引观众1.6万人次,让文明乡风浸润心田;以“文化+研学”为抓手,组织人大代表和学校师生赴滕州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2批次,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教育的生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