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崇元 赵军 报道
本报讯 “文化惠民,润泽民心”。今年以来,张汪镇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始终坚持“塑形”与“铸魂”并举、“面子”与“里子”齐抓,着力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广泛开展文化乐民活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力、凝聚正能量。
该镇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推进公共服务提质升级,通过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文化广场和农家书屋等场所,成功破解了村民“无处去”的难题。在这里,戏迷们的吹拉弹唱让戏曲文化深深扎根;广场舞爱好者舞出精气神,焕发新面貌。每周六,皇殿岗村、杨楼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都会传出朗朗诵读声,“向阳花”青少年读书分享会如期举行,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学习国学经典、诵读古诗词,共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各村农家书屋均配备成排书架桌椅,上千册藏书覆盖多个领域,吸引着广大群众前来“充电”,大家根据自己兴趣任意挑选书籍、沉浸阅读,真正让农家书屋“活”起来、“火”起来。
悠久的乡村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与浓郁乡愁。该镇立足文化禀赋,深入挖掘并有效“活化”红色资源,通过构建红色教育平台、生动讲述红色故事,统筹推进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先后实施了薛国古城遗址保护的二期和三期工程,并依托元宝枫树林在古城墙遗址旁建设了“相遇古薛”露营基地。同时,借助懋榛小学党支部旧址纪念馆、渠玉柏烈士故居等红色阵地,组织开展“追寻先烈足迹,传承红色火种”、“红马扎·面对面”宣讲、“传承红色基因·争做弘毅少年”等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刻感悟红色精神、激发奋进斗志,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可看、可听、可感、可悟的“活教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铸牢文化之魂。
深厚的乡村文化,根植于节日民俗。该镇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文化广场为阵地,精心打造“百姓舞台”,紧扣春节、元宵、端午、重阳等传统节庆节点,今年组织开展写春联、猜灯谜、“运河大集”、电影放映、趣味运动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200余场。特色“村晚”和“送戏下乡”活动备受群众青睐,极大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该镇探索“乡土味”理论宣讲模式,充分发挥宣讲团作用,宣讲员围绕安全生产、人居环境整治、美德信用建设、移风易俗和惠民政策等内容,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开展互动式、靶向式宣讲。宣讲过程中,宣讲员结合全镇实际,“面对面”向群众讲政策、聊发展,同时坚持党员干部带头,分享身边事迹、推广先进经验,带动群众参与,用“小故事”解读“大道理”,从“小切口”讲解“大政策”,切实推动理论宣讲入脑入心。
乡村文化涵养文明之风,为乡村振兴铸魂聚力。下一步,张汪镇将在文化、娱乐、宣讲等各类活动中精准发力,下足“绣花”功夫,持续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广泛深入开展接地气、聚人气、暖民心的文体活动,真正把文化服务送到群众心坎儿上,努力实现文体民生工程利民、惠民、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