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泉
2025年9月6日 星期六 责任编辑:陈倩 美编:颜力 版式:赵晓春
邮箱:tzrbfk@zz.shandong.cn
《中华善歌》:文化“两创”的典型案例
张成福
程冠军先生的专著《中华善歌》一经问世,就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个人捧书细读,也觉该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以下是我读书后的几点感受。
文化“两创”的典型案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善歌》在“两创”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一是对中华民族的经典典籍进行了转化,将《周礼》《礼记》《论语》《道德经》《易经》《左传》《三国志》《说文解字》等典籍中的经典名言进行活化利用,赋予其当代意义;二是对中华民族神话传说的巧妙运用,在书中,三皇五帝、尧舜禹等人物的形象和事迹被有机融入到善歌中,能让读者在朗朗上口的读书声中领悟中华民族始祖的至善思想;三是对历代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先贤思想的广泛吸纳,善歌中,孔子、孟子、曾子、荀子、董仲舒、朱子等儒家大贤的思想不断出现,老子、墨子、公输般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也融汇其中;四是对中国历代国学启蒙书籍、家风家训类典籍的汇集大成,善歌中有机化用了《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颜氏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了凡四训》《曾国藩家书》等,把历代关于善的观念融会贯通于本书中。
在创新性发展方面,在将各个时代神话传说、典籍、哲学思想中关于善的观念进行继承的基础上,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融入其中,让读者切身感受国家从遭受屈辱到逐渐强大的过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歌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果,如共同体、大思政等概念融入歌中,使善的内涵和外延均有了新的发展,如果我们能达到人人善、家家善、天天善、事事善,那将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中华善歌》在形式上图文并茂,内容上辅以当代学术理念和新时代人文理念、人文思潮,用说明的形式使读者对中华善歌知其源,闻其详,更加能够入脑入心。
国民教育的不二之选
《中华善歌》的出版,适切社会需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通俗化、系统化表达,符合国家治理和百姓生活的基本需要。用朗朗上口、脍炙人口的诗歌体体裁对儿童和普罗大众进行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华善歌》正是对传统的延伸和再现,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识记——理解——体悟——践行的学习和潜移默化的教育路径将能够得以延续。
该书的出版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代社会的教育乱象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在当下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中,出现了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现象,只要披上“传统”的面纱,一些已经被历史淘汰的糟粕堂而皇之地死灰复燃,甚至进入了学校和教培机构,戕害着我们的孩子。《中华善歌》可以取代那些糟粕书籍,可以说是国民道德普及教育的不二之选。
传诸后世的启蒙典籍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每个时代都会留下经典,而经典往往是最具大众性的。从《诗经》到《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从南朝的《千字文》、宋朝的《三字经》、明朝的《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到清代的《弟子规》,每个时代都有教育子孙后代的经典之作。今天,我们终于看到了《中华善歌》的问世,我想,《中华善歌》不仅会成为当今时代的经典,也会流传后世,影响未来。
缝补心灵裂痕的猫
—— 读《养一只爱你的猫》
裴金超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各种琐事和压力使人们的心灵犹如被侵蚀的老墙,布满了斑驳与裂痕。而宠物,尤其是猫咪,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许多人心灵的寄托。它喜欢独居,却还是每天在门口等你下班;它爱狩猎,却会收着力量收起爪子对你撒娇;当你回来,猫会跳进你怀里,抚慰你疲惫一天的心。
当老舍、梁实秋、郁达夫、丰子恺、冰心、萧红、汪曾祺、叶圣陶这些名字跃然纸上时,一股熟悉而又亲切的文风扑面而来。他们是语文课本中的常客,是陪伴我们成长的文学导师。而今,在《养一只爱你的猫》中,他们又以另一种身份出现——爱猫之人,用细致入微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与猫共度的温馨画卷。在这些文学大师的笔下,猫不仅仅是宠物,它们是情感的寄托,是思想的伙伴,更是亲爱的家人。
“猫是男女老幼一切人民大家喜爱的动物。猫的可爱,可说是群众意见。”丰子恺先生这简短却深刻的评价,犹如为全书定下了基调——猫,以其独有的魅力,成为了连接人心的桥梁。猫,又以其独有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它们或慵懒地蜷缩在窗台上,享受着午后的暖阳;或灵巧地穿梭于桌脚之间,留下一串串清脆的铃铛声;或是在主人脚边蹭来蹭去,用那柔软的小身体,无声地诉说着对家的依恋与对主人的爱,又或高冷地坐在一旁,用那双仿佛能看透人心的眼眸,静静地观察着这个世界。
书中的作家,或是孤独的旅人,在文字的海洋中漂泊;或是生活的观察者,用敏锐的笔触捕捉世间的点滴。作家们通过猫咪,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孤独的抵抗、对美好的追求。他们笔下的猫,不仅是宠物,更是情感的寄托、思想的载体。书中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作家们内心深处的柔软与坚韧,而猫,则成了他们最忠实的听众与伙伴。它们以独有的方式,倾听作家的心声,用无言的陪伴给予最坚实的支持。这种关系,超越了物种的界限,成为了一种灵魂深处的共鸣。
老舍先生以他独有的幽默与深情,将猫的生活习性融入日常琐事之中,展现出一幕幕生动有趣的场景。他的猫,不仅是家中的小成员,更是生活的调味剂。书中写道:“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要求给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这简单的描述,让人不由自主地会心一笑,仿佛那只小猫就在眼前,悠闲自得地享受着与主人的亲密时光。
“有时候我一站起身,走到书架去取书,他立刻就从桌上跳下占据我的座椅,安然睡去。他可以在我椅上睡六七个小时,我由他高卧。”这短短一句描写,勾勒出一幅温馨至极的画面。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白猫王子不仅仅是占据了一个位置,更是占据了梁实秋先生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它以一种近乎霸道的姿态,宣告着这里的权属,而梁实秋先生,则以无限的包容与宠爱,默许了这一切。梁实秋在文章中用“他”字来代替“它”,足以证明宠爱猫咪胜似宠爱自己的孩子。
丰子恺在《白象》中写道:“每逢我架起了脚看报或吃酒的时候,它们爬到我的两只脚上,一高一低,一动一静,别人看见了都要笑。我倒已经习以为常、似觉一坐下来,脚上天生成有两只小猫的。”这份自然与和谐,让人不禁感叹,原来幸福可以如此简单,一只猫、一杯酒、一张报,足以抵御世间所有的喧嚣。
书中,每一位作家与他们的猫咪之间,都仿佛上演着一场场无需言语便能心领神会的默剧。这些猫咪,有的温顺如水,以无尽的柔情包裹着主人的心;有的则古灵精怪,总是在不经意间制造出一连串令人捧腹的“小意外”。而作家们,则如同细腻的画师,用文字捕捉下这些稍纵即逝的瞬间,将它们定格成永恒。
《养一只爱你的猫》不仅是一本关于猫的散文集,更是一本治愈心灵的读物。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思考:为什么猫咪会有如此强大的魔力,让人们为之倾倒?或许,正是因为它们身上所散发出的那种自由、独立、不羁的气质,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个逃离现实的出口。在猫咪的世界里,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没有繁琐的事务,只有简单而纯粹的快乐。这种快乐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的,也是我们内心深处一直在追寻的。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猫咪成为了我们心灵的缝补师,为我们缝补心灵的裂痕,用它们的温柔与陪伴为我们的生活平添一抹亮色。正如图书封面上的那句“世界破破烂烂,小猫缝缝补补。”
家山千里赋诗情
—— 任泽健作品概览
段修桂
1982年,我从济宁师专毕业分配到滕县二中,忝列于学校语文教师团队。不久我发现,经常有一位戴着眼镜、外表文弱的高二年级学生前来办公室找朱绪龙先生批改作文或诗词习作,请教探讨有关文学写作方面的问题。朱绪龙先生其时担任我们语文组的组长,语文学科带头人,同时也是享誉滕州教育文化系统的著名诗人、戏剧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朱老师既循循善诱又高屋建瓴,开导启发该学生的写作思路,我这个初涉教坛的新手听了也颇受教益。后来知道这位学生名叫任泽健,因为我们之间年龄差距不太大且有着相似的文学爱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逐渐深入的交流,我们成了亦师亦友的知交。1984年,泽健参加高考,考上了枣庄师专,毕业后分配回滕州,先后从事教师、报社记者和编辑工作,婚后则调到了爱人的家乡——距离滕州两千里之遥的浙江平阳,在那个坐落于鳌江之畔的美丽小城工作、任职、创作、定居生活至今。
作为一位卓有建树的作家、诗人,泽健无论在滕州还是在平阳,无论在教坛还是在报社、在政府机关,总是孜孜不倦,笔耕不辍,从未停止对于文字的热爱和追求。故乡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涵养了泽健知书好礼的传统美德,型塑了他慎思、进取、向善的三观,而素有“东南小邹鲁”美誉的浙江平阳,山清水秀的吴越风光,历久不衰的鼎盛文风,又进一步提升了他作品的灵气和境界。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无论在故乡滕州还是在浙江平阳,泽健的文学作品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他的诗文时见于两地的平面和网络媒体,并拥有了一批忠实的读者。几十年来,泽健在国家、省市各类媒体包括《滕州日报》发表诗歌、散文300多篇,并择其精华撮要结集为《谁的江南》《听父亲说往事》《这里或别处》《任泽健的诗》等,分别由国家或省级出版社正式出版。由于文学方面的突出成就,泽健先后担任温州市作家协会理事,平阳县文联兼职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等职。
滕州是泽健的故乡,这里有抚养他长大成人的年迈的父母,有给他插上知识翅膀的母校、恩师,有朝夕相处的同事、同学和好友,他的老家附近即是具有7000年悠久历史的北辛文化遗址。可以想见,当年泽健离开家乡,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追求一种全新的生活,这不仅需要有一种义无反顾的勇气,大概也会有一番内心的激烈挣扎。所幸来到人文荟萃的美丽的浙南小城平阳,作为一个纯粹的北方人,并没有一般人所难以回避的违和感,泽健很快适应了这里的气候,融入了这里的工作环境,与周围的同事及文友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了美满温馨的婚姻家庭生活,这一切都为泽健的诗文创作提供了必要而良好的先决条件,从而使泽健能够以敏锐深邃的目光,来观察“这里”或“别处”不一样的风景及人文世故,体悟抒发别样的内心感受。
泽健的人生足迹,也是泽健走过的文学之路。所行之处,洒满了他的人生记忆。初览泽健的作品,尤其是《这里或别处》《任泽健的诗》,以时间为轴,以空间为面的叙事体例,在不断变换的时空里,总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乡愁。从古至今,文人抒发思乡之情,似乎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还是“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里面都包含有诗人作家强烈的家乡情怀。乡土乡音乡情,已经深深根植镌刻于他们的记忆,成为永志不忘的初心。前不久,泽健发表于《滕州日报》“荆泉”副刊的《终生携带的乡音》里,就表达了这样的鲜明的主题。长期生活在“吴侬软语”环境里的作者,某一天在杭州听到来自北方家乡人的乡音,是那样的亲切!因此感叹到:乡音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生命记忆,与生俱来,又终生携带。诚如所言,人,一旦离开家乡,便会生出故乡情结,越远越浓,愈久愈烈,无论离开多久,离开多远,故乡的回忆都是萦绕在心间,甚至为之沉醉。泽健正是有了这样的情怀,才有了苏词“此心安处即吾乡”的恬然淡定,才可以将对于千里之外的家乡的礼赞和对亲人师友的思念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
泽健首先是诗人,他的作品,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自然蕴含着富于音律节奏的诗情画意,充满着哲理美学。正如一位浙江平阳的读者所说,任泽健是制造陌生语言和奇特之美的高手,他在意象上注重巧妙的组合与粘连,用繁复的意象,营造出让人惊异的效果。诗句中不自觉地流露出质朴、执著、深沉的气息,唯美而灵巧,精细富有质感,给读者带来一种新颖的审美感受——这绝不是溢美之词,相信每一位阅读泽健诸多带有自传色彩诗文的读者,不仅可以从中映照出自己人生的影子,也可以直接感受泽健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诗意美。作家的情怀是作品的灵魂,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灵魂。面对林林总总的大千世界,作家都是在用心观察感悟、用心构思写作。泽健的诸多诗歌散文,自然不是单单写了乡愁,还有滕州、平阳以外的游记,还有他在寻常生活里的感受、思考,这些作品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太过浓厚的政治色彩,但我们能时时感受到泽健体现在作品里的一片纯真,一片深情。滕州、平阳文坛,因有了泽健的参与,从而增添了一片生机,变得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