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版“葛朗台”未必真吝啬

庄艺瑾
滕州日报 2024年08月23日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它上承两汉,下启隋唐,是两个大一统时期中间的一个分裂、战争的时代。在这样一个阶段,世俗百态轮番上演,特别有意思。

  作为研究魏晋风流极好史料的《世说新语》,生动记述了魏晋名士的种种性情、嗜好以及人生追求等等。读此书,可以看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而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又可以进一步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尚。

  在《世说新语》中,有一位名叫王戎的传奇人物,他是“竹林七贤”之一,与其他六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并驾齐驱。然而,与他的名字紧密相连的,还有一个“吝啬”的标签。《世说新语》“俭吝”篇中,连着四篇讲的都是他的故事,展现出来的王戎活脱脱就是一个家财万贯却相当抠门的中国古代版的葛朗台。比如“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侄子结婚,他只送了一件衣裳,事后还要找理由讨回;又比如“王戎女适裴頠,贷钱数万。女归,戎色不悦;女遽还钱,乃释然”,女儿嫁人时借了他的钱,他就板着脸不高兴,直到女儿把钱还了才高兴起来。还有我们最熟悉的“王戎卖李”的故事,说王戎种的李子特别好吃,他卖李子时怕别人得到种子也种出这么好的李子,就把每个李子核都钻个孔。这样听起来,王戎好像真的爱钱到了极致甚至连亲情亦相当淡漠吧?

  但通读整部作品,我们就会发现,王戎并不是一个真正视财如命的吝啬鬼,而是一位很有经济头脑、很会算计得失的人。只是险恶的政治环境迫使他不得不明哲保身,以吝啬的举动给人以斤斤计较于细节小事而忽略大节大事的印象,从而避免卷入政治漩涡。所以,他的吝啬行为,其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生存决策。

  在《世说新语》其他篇目中,我们可以找到与王戎相关的其他故事。这些故事悄然展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王戎。例如,《世说新语》“伤逝”篇中就讲到,当王戎的儿子去世时,他悲痛欲绝。他的朋友山简劝他不要过于伤心,但王戎却回答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说只有圣人才能够忘情,而我们这些普通人,正是最懂得感情的人。由此可见,王戎对家人其实感情很深,他的吝啬,只是他在外界竖起的一堵墙,就像聪明的鸟儿知道怎样躲避风雨一样,王戎也是这样保护自己在乎的人的。“德行”篇中提到另一个跟王戎有关的故事,讲他父亲去世后,很多人送来钱作为慰问,但他都拒绝了。“雅量”篇中也讲到王戎任侍中时,有人给他送礼,他虽然没有接受,但也礼貌地回信表示感谢。这些故事都说明他不是真的贪财,而是有自己坚守的原则。他明白什么该拿,什么不该拿。这种分寸感,是真正的智慧。

  对于王戎为避祸而营造爱财假象的行为,与他同时代的人也心领神会——孙盛在《晋阳秋》中对于王戎悭吝的故事就评价道:“戎多殖财贿,常若不足。或谓戎故此以自晦也。”戴逵也就此论道:“王戎晦默于危乱之际,获免忧祸,既明且哲,于是在矣。”正是这种明哲保身的做法,使王戎能够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活到七十二岁高龄寿终正寝,成为“竹林七贤”中最长寿的人。

  王戎的一生,是对“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深刻诠释,提醒我们在面对困境时,不妨换一种思维方式,以退为进,以守为攻,方能在纷扰中寻得一片宁静与安宁。这位魏晋版“葛朗台”并非真吝啬,而是一位聪明的生存大师。他用独特的方式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保护自己和家人,也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故事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