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司民老师《舌尖上的初中》,不禁唤醒了初中的记忆。而又得知和司民老师是校友,更感欣然。相比之下,我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读初中,经济条件好转起来,饮食也有所变化了。
1991年秋,我迈入了中学,拉开了住校学习的序幕。食堂东西走向,有四五个窗口卖菜和饭。最东头是管理人员办公室,我们需要在这里用钱换了饭票才能打饭。饭票按照人民币值从一角到两元不等,颜色各异,软橡胶皮质。菜价似乎不太记得了,但菜品却印象深刻。
每到开饭时都很拥挤,因此一下课就争先恐后拿缸子去抢占有利地形,同时还要酌情给要好的同学留下空缺好加塞。牢牢把住窗口的多数时候,都有幸欣赏食堂大师傅的“妖娆”操作。大锅里热气蒸腾,汤水“咕嘟咕嘟”地响。威武的大师傅敞胸露乳,汗湿衣背,手持多功能大铁铲从不同角度翻搅。之所以说是多功能,是我不只一次看到同一把铁铲熟练地挑开灶口挡板,填入几铲子炭。翻炒中,会滴入少量的油。让表面上浮起亮闪闪的油花,增强视觉美。我是多年以后才知道炒菜是需要先放油烹炒的。
开始卖饭了。在文学作品中经常看到的大师傅手一抖把肉甩回菜盆的场景我是没有见过的,因为根本就没有肉。但那熟练的动作却如出一辙——一手拿过同学的缸子,一手持勺深搲进去,在抬升的过程中连抖二到三下,一勺菜刚刚团聚又被“妻离子散”,尚未明白已经分家单过了就被扣进缸子。我曾经怀疑过全国的食堂大师傅都接受过统一的培训或者选拔,所以在文学作品里,大师傅的形象、动作、表情才会如此整齐划一。
白菜、萝卜、土豆是登场最频繁的。白菜里偶尔会加粉条和少许酥菜。我最喜欢吃土豆。一块块一元硬币大小的土豆,入锅开水煮沸。如果那时我看过《蓝精灵》,就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来:在那灶的上边锅的里面有一群黄精灵,他们活泼又聪明,他们上下直翻腾……倒入酱油、醋即可出锅。酸溜溜,面团团,下饭!
偶尔会有改变。一种是米饭。神奇的大师傅在碗里放入少量的米和水,上锅开蒸。待得蒸熟后,每碗倒入些水,再蒸。这样出来的米饭粒粒饱满,十分水灵,一如杨贵妃刚出华清池。这可爱的米饭一吃就饱,很快就饿。另一种是油炸馒头。食堂的馒头未必每天都能售罄,甚至几天都有余粮。于是聪明的大师傅发明了油炸馒头。一般在晚自习下课以后。这次倒油是来真的了。半锅油热火朝天,热情洋溢,等待着用刀划开一道口子的高龄馒头,才知爱滋味,转眼伤别离。捞出来的馒头黄灿灿,油光光,身价倍涨,一元一个!一口下去烫嘴,两口咬下喷香,三口四口哇凉哇凉。由于价格不菲,食堂门口经常会有一些调皮的学生以“收保护费”的名义要求分一半,至少得一大口。几次下来,我得出了经验,买定之后,迅速下口,先咬油皮,剩下面球,别人抢到,去皮馒头。青山依旧在,馒头很从容。
那时候的我们都很勤奋,每天晚上都要去操场跑个十几圈才回去睡觉。十点到十二点之间,饿病发作,肚子咕咕。怎么办?根据经济法则,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市场。于是家属院的阿姨闪亮登场。等熄灯后,同学哥几个躲过查夜的老师,蹑手蹑脚走进家属院某家。钢精锅稳坐小火炉,大白菜投身名利场。加上粉条,美味飘香。最上面一层酥菜丸子,错落有致,疏密得当。家属院阿姨采用的是迥异于食堂大师傅的手法,左右一分,撇开丸子,只搲白菜帮,回手加点汤。卖到最后,那几粒“开锅”丸子岿然不动,仿佛八旗里的铁帽子王。热乎乎一碗,就着煎饼或馒头。这一夜,不再漫长。
少年的快乐很单纯。我们不知不觉间度过了许多春秋,尝过了一些美味佳肴。但那时的饭菜之香美却再也品尝不到了。纵使它缺油少盐,纵使它寡水清汤,我依然怀念,久久惆怅。
岂曰无食,与子同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