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炎炎,食欲大减,吃西瓜是件惬意的事。
然而,西瓜好吃不好选,入夏以来我买过好几回了,不是半生不熟无法下口,就是熟过了头难以下咽,又或明明买的是无籽西瓜切开来却黑籽斑斑,好像只有两次大家吃了都满意。
我是典型的敲瓜群众。
不管是到楼下水果店买西瓜,还是碰上地摊遛街摊,面前好多瓜,一排也好一架子也好,我都会挨个敲一敲,仔细听一听,认真地选一个自以为最好的。然后让老板过秤,装袋,好像很内行的样子。
付款时,老板往往会说,我这每个瓜都是好的,不需要挑。还提醒我,拍的时候要轻点。
这话当然没有人信,道理很简单,谁也不会说自己卖的东西不好吧。所以老板接着说,买西瓜的人,没有一个不敲敲不拍拍的,有人用手掌拍打,有人用手指弹,有人用指关节叩,听起来都嗡嗡有声——他们,看起来好像是懂瓜的内行,其实都不是。
我当然也不是。
敲瓜的声音,跟西瓜的成熟度和甜脆度,有关系吗?怎么听?如何判别?
有一回,我认真地向一位本地瓜农请教。他正将一板车西瓜停在树凉阴下揽客,满车碧绿。
我用手掌接连拍了好几个,然后将感觉不错的一个托在左手上,靠近耳朵,曲起右手指关节,又认真敲了敲,“咚、咚”有声,然后很有信心地说,就这个!
瓜农看在眼里,一边给我装袋,一边朝我微笑,并没夸自己一车瓜都是好的。
然后告诉我,买瓜人敲瓜选瓜,其实是装内行。
西瓜的成熟度不可能都一样,有的瓜不熟,敲了听听,声音也很脆。有的瓜熟过了,敲着听声音,可能更清脆。
至于西瓜甜不甜,你说该相信耳朵还是相信舌头?
我莞尔一笑。心想,西瓜有籽无籽是该相信耳朵还是相信眼睛呢?好在他没反问。
回家吃上这个甜脆无籽的花皮西瓜,不禁想起苏格拉底的故事。
那一天,他们师生来到一块麦田,满眼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告诉学生:“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尽头等你们。”学生陆续走进了麦田。好像到处都是大麦穗,试着摘了几棵,又随手扔掉了,因为他们觉得最大的还在前面。就这样,一直走到尽头,也未能找到最大的那个,只好两手空空。
苏格拉底的结论是:“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选西瓜的心理与此相类。有经验的人会告诉你,挑选西瓜要一看二摸三掂四听五嗅,说起来头头是道,自然各有其理。其实呢,真相只有打开来才明了。
后来我再去买西瓜,明明知道敲是没用的,但还是忍不住要敲一敲,不然不放心。敲一敲之后,买回来的西瓜,依旧有的甜,有的水,有的食之无味;有的熟,有的不熟,有的半熟,有的熟过了头——弃之可惜。
由此不难明白,我就是敲瓜群众的一员。
让我不明白的是,明明知道“敲一敲”并不能选到好西瓜,为什么那么多买瓜人都要“敲一敲”呢?包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