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荆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09月09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枝枯荷

  清晨,竟莫名地被一张图片所感动,这让我有些意外。在读图时代,这样的感动并不常有,况且,自己平常也很少浏览那些图片,被某张图片所感动的机会就更少了。

  那张图片所拍的,是朝阳里的一片湖面,湖面上是温暖透明的阳光,阳光随着湖上的波纹荡漾,一层一层地向我们涌来。画面上有两枝荷叶已不知去向的荷的枯茎,还有一枝枯荷。准确地说,那不是一枝枯荷,而是一枝残荷。荷叶的叶肉部分已被蚕食殆尽,只剩下清晰的叶脉和枯茎。在晨光里看过去,像是一张透明的网,又像是薄而通透的蝉翼,也像是一个旧式留声机的喇叭,只是那只喇叭已经空了,再也捕捉不到一丝风声,也留不住一滴清露。它容易让人想起诸如凋零之类让人伤感的词语,也容易让人毫无准备地忽有所感。可尽管如此,我还是喜欢称之为一枝枯荷,这大概只是为了避免让自己在清晨陷入一种更深的伤感之中。

  看着这张图片,我忽然想起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枯木怪石图》是否为苏轼的画作尚无定论,这个无需去管,但这幅画应该是最早以枯木入画的绘画作品。《枯木怪石图》有典型文人画的特征,它所表现的意象和精神,与苏轼的人生经历是相契合的。我们喜欢苏轼,所喜欢的大概正是他的诗词书画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独特气质吧,就像他在被贬黄州期间写下的《寒食帖》一样。从“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写到最后,竟有了“死灰吹不起”的人生觉悟。图中的一截弯曲的枯木,一块苍然古意的怪石,已经截取了一段时光和一种历史,它以一种象征的意味,成为一颗不朽的种子,它可能会在某一个时代、某一类人的心灵里醒来、生根、萌芽,如那枝枯荷旁边落入水下的莲子。

  苏轼的思想可能源于庄子,庄子是那枝枯荷,还是那枝枯荷旁边水下的莲子呢?真的是不好言说。庄子在《齐物论·南郭子綦》中说过:“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庄子所要追求的境界,其实是很多人都难以理解,也无法认同的。而苏轼对这句话不仅有了意识上的认同,甚至更甚于一层,从画枯木怪石,到写下“死灰吹不起”,像是某种自觉,又像是某种响应。陈鼓应是极为欣赏庄子这种看问题的视角的,只是不知道他是否也注意到苏轼的《枯木怪石图》与《寒食帖》,并对苏轼的观点有某种认同。我希望他注意到了,可我又希望他没有注意到。这样,在读苏轼的时候,就为我们留下了更多可以想象的空间。想象,是一种心灵相契的留白与期待,是在阅读时,有一种发现的欣喜,也是知音难遇的相惜。

  一枝枯荷,依然在清晨的湖光里荡漾。庄子的槁木、苏轼的枯木和后来的枯木画派,却沿袭和传承了一种美学精神。苏轼的“拣尽寒枝不肯栖”,与其说是一种态度,倒不如说是一种选择的无奈,他笔下的枯木怪石,也是一种选择。枯木,在纸上成为一种风格,大概连苏轼自己也不一定想到,那是一种自然的选择。

  后来,我开始喜欢宋代李成的《寒林图》,喜欢那些雪地里的枯木。喜欢赵孟頫、赵子昂,喜欢明、清、民初的那些枯寒山水画和那些画中树树枯木,正如我也喜欢眼前的一枝枯荷,它在如此温暖的色调里,是不是还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在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城事
   第4版:专题
   第6版:阅读
   第7版:荆泉
   第8版:广告
从凭票购买到扫码支付
一时事与千古事
一枝枯荷
风来了,秋到了
滕州日报荆泉7一枝枯荷 2021-09-09 2 2021年09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