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荆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王太生
~~~ 张成军
~~~ 邱文元
~~~ 王莹
2021年12月13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无癖不可交
王太生

  张岱《陶庵梦忆》里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一个人若没有嗜好,是不可以和他交往的,因为他没有深情厚谊;一个人如果没有瑕疵,也不可以与之交往,因为他缺失真气。

  人活在世,总有喜好和癖好。一次,有个人问我,你有喜好吗?你的喜好是什么?我回答他:有啊,当然有,二三两酒,七八只虫子。

  这样说,虽有些戏谑的成分,但它概括我的某种生活态度。

  二三两酒,有前提的,朋友聚会的情况下,平素一个人喝酒我是不干的。有朋友在场,在接地气的小酒馆里,把盏对坐,如穿布衫般亲切,节奏缓徐,耳闻嘤嘤市声,彼此话语平和,肢体舒展,筋络通畅。

  二三两,是一个男人起码的酒量,没有这个数,上不了场,不用劝也不藏量,喝过酒,侃侃而谈,或者尽兴而归。

  对饮者的过度溢美,属于遥远的李杜年代。二三两是小情趣,喝过开心,写文章思路也打得开。当然,有人滴酒不沾,有其他小爱好,只是与酒无关。

  这一点,就像我从前遇到过的小虫子。我喜欢小昆虫,曾于草木深处近距离打量过它们,有时也拿一两只放在手心把玩,再把它们放了,不能弄疼弄伤它们。我喜欢小昆虫,保留对小虫子的兴趣,是用来保存一个男人身上仅有的天真。

  人总是有习性相通的。朋友老鲁,也喜欢虫子,他用相机微距拍虫子,在老鲁眼中,所有的虫子都是美丽的,触角清晰的蜗牛、能数出薄翼上纹路的蜜蜂……远比想象中还要好看。老鲁说,虫子都很敏感,要拍到它们,除了轻手轻脚,还要屏声静息。一次,老鲁在林子里,拍到蝉的蜕变。一只蛹,用一对挖掘足将自己固定好,然后背部微微开裂,成虫的头和胸慢慢出来,接着,前、中、后足会依次而出。它翻过身来,用足抓住自己蜕下的壳,使腹部挣脱束缚,整个身子就出来了。“蜕变成虫,意味着蝉的生命将走到尽头,它们在地面上只能活40天。”说起这些,老鲁有些伤感。

  癖好是一个身上独有的味道。北宋文人黄庭坚喜欢焚香,是一个“香痴”,香可净气,老黄闲来无事,找个精致小铜炉,燃一炷香,然后闭目静坐,独处幽室,六根清净。

  二三两酒,七八只虫子,是说明这个人的生活闲适、简单。饮小酒,指叩桌案,晚风轻拂,听小虫子欢鸣。

  这样的事,不只发生在普通人身上,文人与酒、与虫子,也有大喜好。

  先说酒。梁实秋先生就好酒,他在《饮酒》中说,酒实在是妙,几杯落肚,平素道貌岸然的人,绽出笑脸;沉默寡言的人,也会议论风生。据说,梁实秋六岁时陪父亲在北平致美斋饮酒。连喝几盅之后,微有醉意,父亲不让再喝,他便倒在一旁呼呼大睡,回家才醒。梁实秋在青岛时,看山观海,久了腻烦,呼朋聚饮,三日一小饮,五日一大宴。有时结伙远征,近则济南,远则南京、北京,不自谦抑,狂言“酒压胶济一带,拳打南北二京”。

  再说小虫子。京城玩家王世襄喜蛐蛐,他曾在胡家楼李家菜园后面那条沟,捉过一条青蛐蛐,“八厘多,斗七盆没有输,直到封盆”。王世襄这样描述当年捉蛐蛐的情形:“高粱地,土湿叶密……豆棵子一垄一垄地翻过去,扣了几个,稍稍整齐些,但还是不值得装罐。忽然噗的一声,眼前一亮,落在前面干豆叶上,黄麻头青翅殻,六条大腿,又粗又白。”老顽童喜不自禁,一个架势扑了过去,拿着罩子的手激动得颤抖,不敢果断地扣下去,“怕伤了它”。

  二三两酒,要众人平起平坐,酒桌上不分主次,相互客气,也不需要谁去恭维谁。

  七八只小虫子,蛐蛐儿、螳螂、蝈蝈儿、剑角蝗、独角兽……它们在某个墙角爬行或鼓翼而鸣。喜欢小虫子的人,看到它们眼神清亮,尤其怜爱,怜爱一秋天。

  人皆有所好,明人张岱自谓:“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喜好弄得太多太杂,也分不清他到底喜好什么?一个人真正的味道也就无从捉摸。

  对普通人而言,有二三两酒,七八只小虫子,也就足矣。

  二三两酒带来口腹之欢,是物欲的,七八只虫子让人心情愉悦,是精神的。

  杯小乾坤大,虫微一季鸣,这个人心中有大满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城事
   第5版:天下
   第6版:文体
   第7版:荆泉
   第8版:公益广告
人无癖不可交
下兵团“赶巴扎”
莫让拖延毁了人生
紫 薇
滕州日报荆泉7人无癖不可交 2021-12-13 2 2021年12月1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