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的夜晚,一盏台灯,一本书,便可以是一个世界。能常常在这样的世界里,看见花开,闻到香气。一如误入陶令的桃花源,那份美好,一时忘言。
史铁生在《地坛与往事》里这样写:“那时,伤残的春天并未感觉到伤残,只感觉到春天。”对于一个“活到最狂妄的年纪”的男子来说,突然失去了双腿该是怎样的绝望?可是史铁生终于还是接受了现实,走过那段最难熬的日子,并用文字告诉我们生命的坚强与脆弱。
不知道有多少人被史铁生的文字打动,那份挣扎,甚至有时的绝望,夹杂着对生的渴望,不仅仅是遭遇疾病的史铁生会有,普通人也许都会有。许多人在前进的路上都会有挫折,甚至会有活不下去的时候,史铁生的文字便会帮人们叩问生命,让那些悲伤的心灵,走过时间的荒原,迎来葱郁的春天。生命与生命的相惜,就这样在文字里完成。所以,读一个人的文字,便是在读一个人的生命。
记得在一期《朗读者》节目中,有位朗读人在舞台上告诉节目主持人董卿,自己的父亲是一位盲人,十几年来口口相传教他读书时,曾动情地脱口而出:“上帝给了我浩瀚的书海,和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即便如此,我依然暗暗设想,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正是阿根廷盲人作家博尔赫斯的诗作。
抛开镜头下的故事,平凡生活和工作中,让我们细细地搜查一下,读书到底怎样影响一个人的命运的?《福布斯》统计的全球亿万富翁1864名中有超过1200名都热爱读书——股神巴菲特每天读500页资料;比尔·盖茨每年读50本书;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3个月读60本书,平均一天半一本书……
读书可以让一个人变得聪明。缺乏读书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组织里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它们不能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大量地阅读是促进脑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如果越是感到工作困难,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就越需要读书。丧失读书技能会使一个人变得迟钝,造成思维的混乱,会使人在工作中没有联系思考的能力,说起话来就会支离破碎。
读书能提高一个人的专注度。碎片化信息时代,专注度是我们工作、学习的基础。像我们银行工作人员在办理业务的时候,必须集中注意力。读书如果不能专注,就不能跟上文字的节奏。我想这点大家应该都认同。怎么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专注度呢?在当今这个时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图书去阅读就是一个最好的方式,因为感兴趣就会让一个人在读书时更专注。
读书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理解能力。理解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一个人接受的快慢、深浅。而提高一个人的理解力,真正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大量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经常与书和文字打交道,那他的理解力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我们提倡读书、坚持读书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人生没有白读的书,每一本都算数。许多工作在最基层的员工,细心、耐心地守住岗位,认真、踏实地完成工作,养成读书的习惯来保持对工作的积极性,一定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出独特的价值。
读书能够让我们更智慧、更专注地完成每一项工作,对待每一位客户。悉心体悟那浓浓书香,让我们在书香中遇到最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