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荆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09月23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追寻游记中的“四美”

  “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优秀的游记不仅是文学文本,也是文化文本,它以其多样化的文学形式展现出了民族文化的精神。

  就游记而言,描写常人无从得见的景物固然有新意,但这样的景物毕竟不多,在描写人所习见,常被写入诗文的景物时,作者就必须主动进行艺术上的创新,用散文大家梁衡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要在“描写”“意境”“哲理”“语言”四个方面都实现自己的美学追求,这样的游记才会令读者爱不释手。我们阅读游记也应该追寻游记中的“四美”——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学习其语言运用,感悟民族文化之精神。

  赏“游记”的描写之美。在游记中随着作者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阅读马克·吐温的《登勃朗峰》,我们跟随作者移步换景,徒步登山,可以沉醉于黑首道上清流瀑布、岩壁丘岗的“奇美”;惊诧于勃朗峰“王者之风”的“奇伟”,感慨于周边群峰插天的“奇险”;饱览于峰巅云彩在阳光和山风中的“奇幻”。阅读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我们似乎也化作了“一滴水”,跨入小店,领略了巴东文字的魅力;投身民居,体验了百姓生活的恬淡;穿城而出,欣赏了古城五彩斑斓的夜和旷野宁谧澄澈的美。

  感“游记”的意境之美。阅读游记,我们欣赏景物的同时,还要用心感受一下文字背后的意境之美。阅读梁衡的《壶口瀑布》,俯视龙漕,河中有河,感其“奇”;仰观河面,浊浪奔涌,“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感其“雄”;看河水冲跌而下,碎成水雾,感其“险”;观龙漕附近的水,“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感其“多姿多彩”;观巨石“静”之形态,感其水“动”之力量。阅读马丽华的《在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我们可以跟随作者的描写融入那邈远的思绪:远眺雪山,感受其雄伟与神秘;张望冰峰与冰河,感叹造物主的创造力;身处冰窟,感慨自然永恒而漫长的变化;倾听水声,想象那即将演绎出的长江的故事。

  悟“游记”的哲理之美。梁衡先生认为:大凡看景只看人为的热闹,是初级;抛开人的热闹看自然之景,是中级;能抛开浮在自然景上的迷眼繁花看出个味和理来,这才是高级。如阿来笔下的“一滴水”,串起了丽江古城的山川风物、民俗文化和古往今来,跳动着水的灵性和自由,洋溢着生命的激情和诗意。阿来将自然与人化作浑然一体,将宇宙间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轮回融入这“一滴水”的万千情态之中,绽放出物我一体、天人合一的生命意蕴,赞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这不就是《一滴水经过丽江》饱含的味和理吗?

  品“游记”的语言之美。只有美的语言,才能描绘出美的事物,传达出独特的情思。阅读游记我们不妨在语言文字的咀嚼中“出生入死”。阅读《壶口瀑布》看黄河水的个性,“凿”出洞,“旋”出坑,“切”出沟,这一系列的动词,都是在写人的动作,却形象地写出了水的“态度之果决”“意志之坚强”“力量之剽悍”“姿态之潇洒”。阅读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作者巧用修辞,借“一滴水”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对巴东文字的喜爱与赞美,希望古老的文化遗产能够保存下来并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作者又把薄云掠过月亮比作银匠擦拭银盘,不仅再现出月之明亮的画面感,而且非常富有地方特色,极具民族风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山水之圣,得之目,寓诸心,而形于笔端之间,即为游记,游记“不仅仅是身体的行走记录,更是大脑的思考轨迹和心灵道场”。阅读游记,学写游记,能让我们“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让我们从中获得层出不穷的精神愉悦和思想启悟。梁衡说“艺术美只存在于创造之中,重复旧套子,不论是重复自己还是别人,都绝对不会有美”。是的,美在于发现、观察、描述,常写常新,才能给人眼前一亮的美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城事
   第5版:天下
   第6版:文体
   第7版:荆泉
   第8版:广告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你陪我一程 我念你一生
追寻游记中的“四美”
“嘉庆阳光”杯“为家乡代言 为滕州点赞”主题征文大赛获奖名单
滕州日报荆泉7追寻游记中的“四美” 2022-09-23 2 2022年09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