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7
~~~
~~~
~~~ 张桑
2024年01月16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滕州与中国百年考古
张桑

  2023年,由于编纂《滕州文物志》,面临的案头工作很多,思考的问题也非常繁多复杂,但有一个问题,不时地在脑海里呈现,思考良多,思缕万千,就是滕州百年考古历程。为什么有这种想法呢?2021年中国考古界提出了“中国考古学百年史(1921-2021)的概念”并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根据自己研究方向争相发表的文章,不计其数。百年考古的标志性事件就是2021年10月,河南渑池仰韶遗址发掘100周年,也标志着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的贺信指出:“100余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考古学作为一个诞生百年的年轻学科,经历了不凡的发展历程。滕州考古学的发展历史也是中国百年考古的重要部分,是大家庭成员之一。之所以这么讲,因为早在民国22年,公元1933年春,滕州(滕县)就经历了一次震惊海内外的考古发掘,那就是当时由中央研究院和山东古迹研究会对现滕州木石镇安上村的考古发掘。

  1933年春,安上村村民陈士富弟兄在村北一堌堆偶尔掘得一座大墓,出土了青铜器鼎、盘、鬲、敦等礼器22件(有人说14件),引起了当时的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王献唐先生的关注并来滕州待了七日之多,做了全面的考察并多次拜访了当时的乡贤黄以元先生。通过考证安上村的这批文物,初步认为是周代器物。同时王献唐先生还考察了安上村东十余里的羊庄镇曹王墓,发现了大量的汉代墓葬及画像石,画面“精美异常”。王献唐随后又去了滕国故城、薛国故城等历史遗址进行考察,并邀请了时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董作宾先生由临淄来滕州,到安上、滕国故城实地查勘。

  同年10月,由山东古迹研究会报请民国山东省政府,决定对安上遗址和曹王墓进行考古发掘,王献唐先生因公务缠身,委派省立图书馆的编藏部主任牟祥农代表参加。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董作宾及国立青岛(山大)刘仲熙教授带领国文系同学七人、技术员一人组成考古队,进驻考古工地。考古学家李济、梁思永等也参加考古发掘,这是在滕州境内开展的有史以来第一次科学考古发掘工作。安上村遗址共开探坑(方)33个,发掘面积300平方米,发现遗迹有残留木炭的柱洞、房基、灰坑以及春天被盗破坏出土青铜器的残墓,又清理出了陶鬲、豆、敦等,出土遗物比较丰富,陶石、蚌器和带钻灼痕的占卜龟甲等。陶器常见周代鬲、罐、豆等,石器有镞、凿、刀、带孔镰刀等;蚌器有带锯齿的镰刀;铜器有刀、镞等。还出土了鹿角和兽骨。年代多数属于周代。此外,遗址下层堆积内还发现了与城子崖龙山文化相同的磨光黑陶,这是继城子崖后在山东省又一次发掘的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

  曹王墓群的发掘,共清理了12座汉墓,收获画像石27块,墓中出土了汉五铢钱、铁环等。曹王墓群的发掘被后来专家学者称之为是中国有史以第一次科学地清理汉代画像石墓的先例。发掘期间,还拆除了汉墓群旁边的三观庙门墙上的汉画像石,得到25块。从画像内容和石板构造看,系当地人拆取的汉代的祠堂画像石。期间,李济先生在滕拍摄的一张骑驴的照片,现在,只要有关李济先生的文章均有此幅照片,一张照片永远定格了中国早期考古人的艰辛与坚守,是百年考古的见证!石璋如先生在评价安上村和曹王墓群的发掘时说:由于山大师生参与“双方人员达十六人之多,可与安阳殷墟第四次发掘相媲美,同为考古发掘史上的盛世”。

  当年《北平晨报》《天津大公报》《天津益世报》《申报》争相报道。非常遗憾的是,滕县境内第一次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被运往济南山东图书馆保存,发掘记录材料则先运至长沙,后保存在香港商务印书馆的九龙仓库,香港沦陷时,被战火付之一炬。董作宾先生悲伤地说:“滕县发掘工作,是一幕考古学上之悲剧的史实。”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山东大学国文系参与中研院滕县安上村遗址发掘的9位师生笔记与收获,发表于山东大学《励学》杂志1934年创刊号,是留世唯一的安上村发掘考古文字资料。虽然这次发掘和考古调查的资料未能刊行于世,只留下少数考古笔记,但从此拉开了滕州地区近百年考古的序幕,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了一些线索和经验,尤其是中国考古前辈们对滕州史前文化、商周时期古城古国、汉画像石等诸多方面的关注,直到今天仍是滕州考古发掘和研究的重点。让我们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继续探寻滕州百年考古历程。

  1952年,滕县发现了岗上遗址,1953年春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王献唐先生调查了岗上遗址,获得彩陶4片,系壶、钵口沿,上绘几何纹条带,其中彩陶4片被中国考古界称为“山东地区第一次发现彩陶片”,该彩陶片发现之前,考古界一致认为只有中原及西部为彩陶文化分布区,山东等地的东方地区则属黑陶文化分布区。山东滕州也发现了彩陶,因此,“颇具有客观价值”。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敦愿先生于1957年1-2月来到滕县,对岗上遗址进行了重点调查,发现了红陶鼎、钵、器盖、骨器、牙器等。1959年春末,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山东大学历史系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联合试掘了岗上遗址。开探沟1条,探方1个,发掘面积30平方米,发现墓葬8座,灰坑1个,出土遗物百余件,陶器分红陶、灰陶、黑陶,种类有鼎、背壶、镂孔豆、鬶、钵、单耳杯等,石器可见斧、铲(钺)、锛、镞、锺等。同时又发现两片彩陶。发掘者认为该遗存不属于仰韶文化,仍属于山东的龙山文化,但就陶器的质地、颜色、形状和种类而言与龙山文化类型有区别,年代上也早。后来随着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和确认,遂把岗上遗址归入该文化内,岗上遗址正式纳入了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后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等单位整理了滕县历年来考古调查的材料,又发现大汶口文化遗址25处。

  1957年春,为配合滕州十字河疏浚工程,山东省文管处对柴胡店汉墓进行发掘,共清理墓葬66座、墓地可分4组,墓室均用石板筑成,分单、双、三棺(椁)室3种,结构有横堂式、叠涩式,出土了陶鼎、罐、盘、楼、灶、井等大量文物,时代为西汉后期到东汉晚期。同年,滕县井亭煤矿发现商代墓葬7座,出土文物60余件。

  1959年山东省博物馆发掘了滕县柴胡店黄庄商代墓葬,但材料没有发表。

  1964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勘察了薛国故城和滕国故城。首次实测了两座故城并绘制了平面图。薛国故城周长为10615米;滕国故城周长为2795米。均呈不规则长方形。

  薛国故城出土西周、东周的陶鬲、豆、罐等,在城址中部皇殿岗发现了汉代冶铁遗址、铁器和铁矿石、铁铲陶模有“山阳二”铭文。据出土的文物和文献记载该夯土城墙为战国齐田文所筑,秦汉为薛县治。

  滕国故城东南有文公台,土台呈不规则长方形,面积近3千平方米,高6-7米,断崖有西周文化层,城内多出土东周遗物,据此,该古城为两周时期的滕都城。

  1964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会同滕县文化馆在滕县境内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了北辛等古代遗址86处。

  1966年在木石发现西周杞国铜鼎1件,上有“杞伯每匕作邾曹宝鼎,其万年眉寿,子子孙孙永宝用享”铭文。

  1973年冬,在官桥狄庄薛城遗址东城墙内,出土铜簋4件,两件器底部阴刻铭文,一件为“薛子中安乍旅簠,其子子孙孙永保用享”,另件为“走马薛中自作其簠,子子孙孙永保用享”,属春秋早中期。同年通过普查,在滕州发现商代遗址11处,西周65处,东周37处。

  1978年秋和1979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与滕县博物馆联合对北辛遗址进行两次发掘,清理面积2583平方米,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共三层,出土了石器、陶器、骨器、蚌器达338件,磨制石器有铲、刀、镰、磨盘、磨棒、斧等。经c14测定,其早期距今7345年+(-)215年,晚期距今6300年+(-)200年,延续1000余年。依据遗址出土的文物特征,参照其他遗址的材料,提出了北辛文化的命名,得到认可,并指出大汶口文化源自北辛文化。

  1978年秋冬,济宁市文物管理局对薛国故城又进行了勘查,明确了故城的范围,形制、城墙、壕沟以及城内宫殿区、居住区、手工业作坊区、墓葬区的布局情况。薛国故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最长约3.3公里,南北最宽处2.3公里,面积7.36平方公里,城墙总长度10610米,比1964年的调查少五米。城墙最高8米,最宽40米,城壕距城墙30米左右,宽25-30米,深4-5米。经钻探有12个城门,即每面3个城门,居住区7处,主要分布在城内的东南部和北部。夯土面积8万平方米。手工作坊区共3处,两处为汉代的冶铁遗址,1处为周代的制陶手工业作坊。墓地共四处。

  1980年滕县后荆沟出土的西周时期簋,口径23.2厘米,通高26厘米,腹有对称的兽形附耳,通体为蟠螭纹,窃曲纹,瓦纹,器底有铭文12行151字,“唯九月初吉戊申……永宝用享”。记载作器者不期随白氏征严允,立功受奖之事,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该器是鲁南地区迄今发现铭文最多的夏商周铜器。

  1981年、1985年和1987年三次发掘了官桥镇前掌大商周贵族墓地。在村北清理出商代晚期大、中型墓葬5座,小型墓葬20余座。大中型墓葬南北、东西纵横排列有序。有较规整的布局,是一处方国的贵族墓地。大型的有“甲”字和“中”字形墓道,随葬品有青铜礼器、车马器、玉器、釉陶、原始瓷器、陶器,并有殉人,殉牲等。

  1982年,滕县博物馆在滕国故城西北部庄里西遗址清理1座西周滕侯残墓,墓具为1椁、1棺,随葬残存铜鼎2、簋1、鬲2、壶1、原始青瓷罐1、玉玦1、夔龙纹璜4、佩2件。铜鼎铭文为“滕侯乍宝尊彝”,簋铭文为“滕侯乍滕公宝尊彝”二件重器,纹饰清晰精美,具有西周早期特征。同年,滕县荆河南岸还出土了“滕侯昊之造戈”;洪绪出土了“滕侯昊之敦”,庄里西等地还出土带铭文滕国青铜器,有滕皇编钟4件、“父已爵”“父辛卣”“滕侯伯戈”等。

  1991年——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考古队先后5次对官桥前掌大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均集中在村南,共清理墓葬60座,车马坑5座,殉马坑3个,出土大量的青铜器、玉器、漆木器、原始瓷器、陶器等数千件,铜容器多有“史”“史辛”字铭文。1994年的发掘还被评为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稍有遗憾的是文物留在滕州较少,都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运往北京。同时1992年-1994年薛国故城也进行三次钻探和发掘,1992年的发掘是在东城墙的北段,表明大城圈和壕沟是战国田氏父子所为无误。后两次的发掘主要在东南部的小城即春秋薛城。钻探试掘表明,小城始建于西周中晚期,废于春秋晚期。

  1996年滕州市博物馆在张汪夏楼村清理了一座西晋时期的画像石墓,墓室南北长5.57米,东西宽5.44米,分前室、后室、双耳室三部分,用石板叠筑而成。该墓早年被盗,残存多子盒、盘、灯、奁、熏炉,男侍俑、女侍俑、石羊、包金圆形饰品等。其中男待俑上有“元康九年”等纪年(299年)铭文。出土画像石6块,该墓的发掘对山东地区画像石的分期、断代研究乃至魏晋时期的墓葬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

  1998年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在官桥镇封山配合京福高速公路建设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考古发掘,清理墓葬110多座,出土各类文物300多件。同年,还在西公桥遗址、东郑庄墓地和东沙河街道东小宫墓地进行发掘。

  1999年,滕州市博物馆在姜屯庄里西清理汉代墓葬33座,分石椁、木椁和空心砖墓4类,以石椁墓最多。墓葬保存较好,随葬品物组合完整。为配合京福高速路建设,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对滕州龙阳镇顾庙、官桥镇郑庄、西公桥、西康留、东康留村村东薛河南岸等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西周至战国、两汉墓葬149座,出土各类文物850多件,元明墓葬22座。    (下转第8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两会特别报道
   第2版:两会特别报道
   第3版:两会特别报道
   第4版:两会特别报道
   第5版:两会特别报道
   第6版:两会特别报道
   第7版:文化
   第8版:滕州风物
7
文化
滕州与中国百年考古
滕州日报文化7滕州与中国百年考古 2024-01-16 2 2024年01月1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