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5月16日电 泡好一杯咖啡,随后打开电脑,轻点鼠标,范亚秋便“走进”了甘肃省博物馆的数字展馆,探寻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触手可摸的数字文物、细致入微的文图讲解,为她的科研工作注入了新的灵感。
范亚秋是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因工作需要,她经常沉浸式参观各种博物馆。在她看来,数字展馆就像博物馆的数字镜像孪生,给予了她赏心悦目的艺术体验和讲好中国故事的底气。“随时随地都可以来一场自由、舒适的探索之旅,不受时空限制,不必跋山涉水,也避免了节假日的人流高峰。”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提出,推动博物馆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提供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高清直播等新型文旅服务。
近年来,随着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断增强,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化场所在年轻人中的热度与日俱增,“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成为博物馆在展览展示上守正创新的源源动力。
经过多年的数字化探索,故宫博物院已经完成了90多万件馆藏文物的数字化,建立起庞大的数字故宫资源库,超10万件文物的高清影像已经向社会公布。
甘肃省博物馆副馆长班睿认为,新技术手段的应用、新办馆理念的产生,正在有效助力博物馆所承载的文化传承创新价值被更多公众“看见”。
中国越来越多博物馆注重数字化建设,创新办馆理念,加强网上资源供给,减轻线下参观压力,在网站、小程序等平台办起了云上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将线下展览搬到线上展示,创新文物的展示传播水平,实现了24小时不打烊的访问,在满足公众便捷线上观展的同时,推动着中华文明可知可感,让公众将历史随身携带,由此而来的新模式、新玩法层出不穷。
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动“智慧国博”建设。国博App(小程序)、智慧导览系统的开发,让“云端国博”“国博云展览”“国博云直播”成为常态产品。观众在云端就能欣赏国博的丰富馆藏和精品展览,“零距离”领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如今,“牵手”数字技术、图像虚拟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珍贵文物活化展示进入新阶段。公众在场景还原、穿越时空中与古老的文化遗产亲密接触,沉浸式感悟厚重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