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工业经济实现规模总量的跨越式增长和发展质量的显著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实体经济重要支柱性地位,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引领工业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体现在工业水平上;大国重器,是工业实力的有力证明。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举,我国工业经济在设备落后、产能低下的薄弱基础上艰难起步。
75年弹指而过。如今,我国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20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39.9万亿元。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稳固。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我国始终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新型工业化深入推进,不断夯实发展根基。
“一国工业化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其现代化的进度和程度。”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表示,75年来,我国工业发展开疆拓土。今天,“全”“多”“大”独特优势更加明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科技“硬实力”增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通过学习引进和自主研发双管齐下逐步提升工业经济科技含量。改革开放以后,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工业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产业创新能力加快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
5G、载人航天、大飞机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2023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认定中国为全球最大国际专利申请国,在信息与通信技术方面,中国专利拥有量占全球总量的14%。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75年来,我国工业从传统依赖人工到逐步实现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提升。
今天,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约13%,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不断涌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2023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5.7%,比2012年提高6.3个百分点。
产业链竞争力提升——
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46.3万家,骨干企业加快壮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配套能力不断强化;提高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得到提升。
把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加快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国工业发展不断注入强劲的动力。
20世纪60年代,我国就进行了以大小三线建设为中心的地区工业布局大调整。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等战略的实施,一系列产业布局落子成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新的增长极增长带不断形成。2022年,京津冀、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地区工业增加值分别是2012年的1.5倍、1.8倍、1.7倍。
今天,我国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地位,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
9月8日,《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发布,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实现“清零”,开放发展不断增添新注脚。
回望过去,75载艰苦奋斗,铸就了大国工业的历史性发展成就。立足当下,中国制造仍处在由大变强的重要关口,还需补短板、锻长板,打造新的竞争优势。
新时代新征程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国制造将不断突破发展瓶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据新华社)
1956年7月,第一辆解放牌汽车驶下装配线
1990年4月,一汽奥迪轿车总装配线剪彩仪式
2024年3月,在比亚迪工厂,机械臂在焊接车身
2024年4月,采购商参观中国新能源汽车
■时光相册·汽车制造
从“解放”下线到汽车走向海外
70余年来,中国汽车完成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转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汽车出口279.3万辆,同比增长30.5%。与此同时,中国车企也正加大在海外投资建厂力度。
从“解放”下线到汽车产销量突破3000万,中国汽车工业有白手起家的一往无前,有困难面前的千锤百炼,一代代汽车人薪火相传的奋斗精神,凝结成中国汽车工业不懈前行的动力源泉。不忘来时筚路蓝缕,不畏风雨砥砺前行。在由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征程上,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国汽车工业一路向前! 新华社发
2024年3月,在北京一家门店内,消费者在了解小米SU7汽车
2024年7月,中国一汽第6000万辆汽车暨第900万辆解放牌卡车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