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雪龙2”号3月16日电 近日,“雪龙2”号在阿蒙森海、罗斯海开展了一系列大洋调查。从海山区到冰架前缘,从冰间湖到开阔大洋,考察队顺利完成30余个站位的南极海洋生态系统调查。
目光投向深海。冰川与波涛之下,南大洋动物世界生机勃勃。
“三十米。二十米。准备出水。”舯甲板,水手陈栋彬控制遥控器,盯着船外。不一会,三个白色的浮游生物垂直网被吊出海面。考察队员迟旭朋和罗旭带着水管小跑上前,把网冲洗干净后得到几大杯略带浅黄的浑浊海水。
“肉眼难见的浮游动物,都在这呢。”用筛网过滤后,迟旭朋用显微镜观察它们的模样。
浮游动物是南大洋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生物群落,它们直接参与能量之间的传递,在维持食物网结构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全球气候趋暖,南大洋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产生了影响。探索它们对环境的响应,对于预测和应对全球气候趋暖、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罗旭说。
随着水手身上对讲机响起“收网”指令,“雪龙2”号甲板上的绞车钢缆快速回收,又一网南极磷虾样品被打捞上来。
“南极磷虾有集群习性。通常情况下,扎堆的虾群厚度有二三十米,长度达几百米。据估算,其生物量可能有6亿至10亿吨。”考察队员李帅介绍,南极磷虾还具有昼夜垂直移动特性,一般白天下沉、夜间上浮。
作为南极特有物种,南极磷虾以浮游植物为饵料,本身又是鲸、海豹、企鹅等动物的主要食物,堪称南极生物大厦的基石。捕捞磷虾样本是南极考察的一项常规任务,对研究南大洋生物食物链具有重要意义。
“这个航次,我们在南大洋完成近20个站位的磷虾拖网,获取磷虾样品超过11万尾,主要包括南极大磷虾、晶磷虾、长臂樱磷虾和三脊刺磷虾。”李帅说。
海蜘蛛、海参、海鞘……“雪龙2”号船载实验室内,考察队员牟剑锋正在清点刚打捞上来的底栖动物样品。
牟剑锋介绍,相比其他海域,南极海域的大多数底栖动物类别具有极高的物种丰富度。因为地理环境特殊,物种特有性也很高,如南极已经记录的海绵动物有300多种,南极特有种有173种。
多次参与南极考察,牟剑锋见证了我国底栖生物调查工具的更新进步。“目前我们在南极海域使用的主要工具是箱式取样器和三角拖网,可以定量或半定量计算底栖生物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他说,“随着技术发展,可视设备也已逐步应用到南极底栖生物调查中,既有助于发现未知物种,也能让我们对底栖生物的摄食方式、运动行为有更深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