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4月3日电 “只要不被忘却,就不曾真正离开……”礼毕。西安市殡仪馆“90后”司仪席萱深吸一口气,从主持台后缓步走出,面向逝者的遗体三鞠躬。哀乐响起,她引导来宾肃立、默哀。一位90岁的老者,就此完成了人生谢幕。
有鲜花,却没有掌声,有音乐,但没有欢笑。与其他同行光鲜喜庆的工作环境迥异,身为主持人的席萱,每天面对的是悲伤与肃穆。外人眼中神秘甚至有些忌讳的工作,她和同事们坚守于此,“人生的最后一站,总得有人来送,我们希望每个生命都能有尊严地告别。”她说。
每天清晨7点前到岗化妆,换上工装;查看现场布置,核对逝者信息;主持告别仪式,将遗体送至火化间;下午与另一位逝者的亲属见面沟通……工作流程如时刻表一般精准,但殡葬司仪每天要面对的,却绝非程式化的场景。
入职13年,送别了上万人,席萱经历过许多人一生都不曾见过的震撼情景,也一再被亲情的力量深深打动。
然而偏见也时常袭来,殡葬工作者由此养成了一些职业禁忌:工作场合不微笑,不主动与人握手……更多从业者则坦然接受,并尝试用行动去消融成见。
工作性质使然,不少殡葬从业者沉默寡言,却心胸豁达。“见惯了离别,就要更乐观积极地活着,去爱自己、爱亲人、爱生活。”席萱表示。
在殡葬司仪眼中,葬礼是一场告别,更是一次生命教育。席萱说,除了处理遗体,殡仪馆也承担着文化传承、精神指引、家风建设等功能,“它会让我们静下心来审视生命、思考亲情,收拾心情、再次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