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关于清明节的由来,还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因政治斗争被迫流亡他乡,在逃亡途中经常食不果腹,就在重耳要饿死的时候,一位名叫介子推的部下,割下自己的大腿肉,做成肉汤,给重耳充饥。重耳深受感动,立志做了君王要报答介子推。
多年后,重耳统治晋国。论功行赏时,介子推拒绝赏赐,默默带着母亲隐居于山洞里。重耳为了报恩,下令放火烧山,逼迫介子推出山。介子推硬是和母亲烧死在了山中。事后,晋文公在一棵柳树里发现了一封信:“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读完此信,重耳悔恨不已。后来为了纪念介子推,他下令每年这一天不准生火,只能吃冷食,并命名为寒食节。第二年,重耳发现那柳树复活了,便将其命名为“清明柳”,并将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此后,每逢此日重耳都来祭奠介子推,后来“清明节”又演变为纪念先祖的节日。
正是因为这样的历史渊源,清明节逐渐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习俗,如:扫墓、踏青、放风筝、植树、插柳、吃青团等。这些活动不仅让人们缅怀先人,也让人更加亲近自然,珍惜生命。
清明节,一个神圣、庄严又充满希望的日子,它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珍视当下、敬畏生命。
(指导教师 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