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各地各部门抓实开门教育,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扎实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一次次深入基层调研,一次次解决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干部作风持续向好,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6月的天津,暑气蒸腾。下午1点多,外卖骑手王昊送完单后已浑身是汗,饥肠辘辘的他匆匆赶到西青区梅江康城社区便民食堂。
“您好,来份骑手套餐。”
“好嘞,瞧您这一头汗,再来碗冰镇绿豆汤解解暑?”
两荤两素配米饭,加上清冽的绿豆汤,王昊吃得舒心。
“别人的饭点,是我们忙活的时候。等跑完活,吃饭的地方却难找了。”王昊说,“前段时间社区干部上门征求意见的时候,我提了这个问题。没想到才几天,食堂就为我们开启了延时服务,不仅管饱,还能在这儿歇脚、充电。真是太好了。”
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西青区持续优化完善“‘青’叩家门”等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载体。党员干部走进群众家中,通过“看一看、问一问、记一记、帮一帮”的方式,送去温暖和关心。“群众的‘关键小事’,就是我们的‘头等大事’。针对群众反映突出的物业服务、医疗保障等复杂难点问题,我们强化部门联动,搭建专班,协同攻坚。”西青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宫璐璐说。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作风建设成效如何,群众的感受最真切。来自群众的声音,正是改进工作、转变作风的宝贵线索。“敞开大门”,正是听到这些声音的重要途径。
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各地各部门“敢开门”“真开门”,一方面,迈开步子“走出去”,深入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坐坐群众的“小马扎”;另一方面,敞开胸怀“请进来”,接受群众监督,从群众“牢骚话”中找到真问题,从群众“家常话”里寻找真方法。
生态环境部组织党员干部扑下身子、深入一线,认真听取地方生态环境部门、企业关于进一步改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建议,把解决好群众关注的噪声、油烟、黑臭水体、违法倾倒固体废物等环境问题,作为强化担当作为的标尺。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派出调研组,赴多地开展“解难题、促发展”综合调研。各调研组深入各地现场办公,了解各地林草发展情况和基层急难愁盼问题,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此次调研共接到地方反映问题154件,现场办公解决重点项目占用自然保护地、森林覆盖率统一口径、风景名胜区重大项目管理等问题54件。
前不久,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组织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一名在五华区顺城商圈工作的群众提出意见:“政务服务中心的工作时间也是我们的上班时间,想办事得专门请假去中心,不太方便。”
这个来自办事群众的真切呼声,作为重点问题被列入整改清单。经深入调研发现,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办事需求旺盛,但政务服务中心辐射范围有限,基层服务力量也相对紧张,单纯依靠延长人工服务时间难度较大。为此,五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创新思路,积极引入自助办理终端,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政务服务区,有效破解了“时间差”难题。
“敞开大门,让群众说出作风顽疾、关键堵点,将问题摆在桌面,不回避、不遮掩。”五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党组书记刘涛说。
家门口的几级台阶,曾是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桃源街道居民刘桂英的“心病”。家中老人行动不便,轮椅出行在此“卡壳”。转机,随着一张《老旧小区改造问卷调查表》上门而来。刘桂英在表上写下心愿:“盼增设无障碍坡道。”
好消息很快传来:“您的建议被采纳了!”更让她满意的是,没过多久,坡道便从图纸变为现实。
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西湖区众多老旧小区的居民都收到了这样的问卷。130条饱含期待的“金点子”汇聚到西湖区相关职能部门,又从纸面跃入生活:电动车棚下,充电桩悄然增加;荒废角落,变身居民休憩的“口袋花园”……
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群众期盼的事情做起,作风建设的实效最终要体现在为群众办成了多少好事实事。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广大党员干部深学、细照、笃行,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不断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一桩桩“关键小事”的解决,一次次“将心比心”的互动,传递的是温度,凝聚的是人心。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