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南渡北归》读后感
~~~邓兴旺 主编 商务印书馆
~~~龙平平 李占才 主编 安徽人民出版社
~~~—— 读《蒋勋说宋词》
~~~王中旭 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21年08月23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师们的长征
—— 《南渡北归》读后感

  20世纪30年代,中国建筑、物理、文学、艺术等顶级的大师们,万里迁徙,在祖国西南一个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村庄里,忍受贫困疾病,饱受战争摧残,之后又辗转返回中原,为中华民族保存文化血脉。这些大师们的“长征”便是岳南先生《南渡北归》这本书里描绘的场景。

  《南渡北归》真实再现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长征”的故事。时间涵盖了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始,继之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独自办学的岁月。突出地描写了蔡元培、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等大知识分子的生活、学术、精神与情操。搜罗丰富,规模宏大,意旨宏远。

  在《南渡》中主要介绍了11名教师和290名学生组成“湘黔滇长征队”,翻山越岭,日夜兼程徒步跋涉1600余公里的事件。当他们满身风尘破衣烂衫的抵达昆明时,当地的欢呼如江河翻腾、大海惊涛,向行进中的每一位师生传递着国家的艰难与抗战必胜的信念。现在,我们似乎很难想像,他们一路负重前行,在抗战烽火中艰难跋涉的历程是何等艰辛,背后又是何等沉甸甸的信仰支撑。

  《北归》着重描述了抗战胜利前后,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的学术追求、思想变化与不同的人生遭际。突出地再现了董作宾、李约瑟、童第周、梁思永、吴晗等中外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的艰难岁月里,颠沛流离,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还原了在那个时代,大师们在时代大潮中的分化与演变,做了深入细致的探究与揭示。

  书中的细节更令人感动。赵中尧教授在日军侵占北平后,和梁思成冒着生命危险在日军眼下将五十克镭偷偷运出。一路风餐露宿,蓬头垢面、衣衫褴褛,丢掉了所有的行李,只有手中的“咸菜坛子”与他形影不离,严重的辐射让胸前红肿,双手磨出了血痕,如乞丐般到达临时大学办事处时,梅贻琦校长热泪盈眶——这是怎样的信念;梁家辗转近万里,几乎丢掉了全部“细软”,梁思成数以千计的照片、实测草图却被视为最宝贵的财富,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是怎样的执着;在李庄几间四面透风的农舍里,梁思成和重病的林徽因,用古老的打字机,撰写了《中国建筑史》——这是怎样的坚守;在枪林弹雨的“长征”中,闻一多指导学生收集当地民歌、民谣,研究不同民族语言,并对当地风土人情进行写生——这是怎样的言传身教。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腔腔沸腾的热血,在一排排简陋教室里,一间间破败的农舍里,一个个阴暗的防空洞里,一阵阵刺耳的警报声中,一句句声若洪钟的讲授,滋润着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让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知识和文明成果,如一股股清泉不断滋润着一个个饥渴的心灵。而这些被充盈起来的灵魂,然后又带着自己的使命,去丰富了我们的文化和科技。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即便没有了大师,这些大师们用生命和精神留下的风骨、留下的精神,却一直默默地影响着我们。文化是希望,文化若消失,这个民族就真正消亡了,他们以文人的自觉和气节延续了民族的希望。

  合上书页,依稀看见:这群衣衫褴褛的大师,傲然屹立于中华大地上,经由岁月的洗礼,愈加熠熠生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严格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第4版:严格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第5版:社会
   第6版:阅读
   第7版:荆泉
   第8版:公益广告
大师们的长征
《植物的身体》
《细说觉醒年代》
美的沉思
《寓兴:花木的图像史》
滕州日报阅读6大师们的长征 2021-08-23 2 2021年08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