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由于进入初中语文教材,可谓家喻户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文中的百草园,鲁迅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可谓动静结合,详略得当。那么“百草园”真如鲁迅所言是儿童乐园吗?在鲁迅弟弟周作人的散文《园里的植物》中,我们将看到另外一个版本的百草园。
周作人明确指出,百草园里没有“皂荚树,桑葚,菜花,何首乌和木莲藤,覆盆子”,这些植物都来自于“大园之北小园之东的鬼园里”。跟鲁迅妙趣横生的散文相比,周作人的散文“平淡如水、自然如风”,且多了不少知识含量。譬如他写道,“在野草中间去寻好吃的东西,还有一种野芒麻可以举出来,它虽是麻类而纤维柔脆,所以没有用处,但开着白花,里面有一点蜜水,小孩们常去和黄蜂抢了吃。”
写字,搜书,说梦,喝酒,赏月,看花……在路旁小小池沼负手闲行,对萤火出神,为小孩子哭闹感到生命悦乐与纠纷。周作人用平静的心,感受一切大千世界的动静,从为平常眼睛所疏忽处看出动静的美,用略见矜持的情感去接近这一切。周作人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清新淡雅,如话家常的白话文,洋溢着深厚的中国、东洋、西洋古典与近现代文化素养,轰动一时,是中国散文的一个高峰。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最近编选的周作人精选散文集《春水煎茶,听雨看花》分为“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五章,收录了《北平的春天》《故乡的野菜》《乌篷船》等六十余篇文章。本书以1932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各版周作人的专著为底本,并参考其他出版社的各版本,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周作人的散文原貌,可让我们通过这本书阅尽周作人散文“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在周作人的笔下领会世情的人格。在不接近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恒久。
周作人认为,“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作为知名作家,周作人衣食无忧,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去挥霍,而且他还特别讲究,譬如“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反观绝大多数人的喝茶,不过是解渴而已。对于生活应该怎么过,周作人有自己的见解:“生活不是很容易的事。动物那样的,自然地简易地生活,是其一法;把生活当作一种艺术,微妙地美地生活,又是一法……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
那些“游戏与享乐”果真无用么?答案显而易见,肯定是有用的,这完全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除了吃饱穿暖,也有社交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实,周作人所在意的就是生活的艺术。这样的生活艺术不难,关键是你愿不愿意去做,譬如喝茶谈酒听鸟声,抑或是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如此你也可以“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了,岂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