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荆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7
~~~
~~~
~~~王广增
~~~七律·北京冬奥会
开幕式感怀
~~~赵月成
~~~马西良
2022年02月17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干”与“稀”
赵月成

  鲁南地区把节省不浪费,勤俭持家过日子,簸米撒不了一把米的人叫“会过”。当称某人“很会过”时,则意味着此人接人待物即使是亲朋时,也舍不得给人吃给人喝,抠抠搜搜很是吝啬。

  刁庄有一老屠户,家产不弱,其近亲来他家走动,竟不会割块肉招待亲戚,即便家中屋内挂着几匹待售的猪肉。故吝啬与殷实双名并列齐飞,亲戚与朋友均满脸不屑。

  刁庄老屠户的现象也并非个例。经历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的人,饥饿的记忆始终噬骨蚀心一样伴随着他们,所以很多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比较“会过”,程度不同而已。最具时代特征的便是人们挂在嘴边的:“忙时吃干,闲时吃稀。”

  小时候的主食,整天就是棒子面的糊涂和地瓜面的煎饼(地瓜干面糊揉成团在鏖子上滚出的煎饼)。糊涂中无米无豆,又因放的棒子面少而稀被称为“四眼汤”,其名源自端碗喝汤时,由于棒子面少水多,嘴凑近碗边时,汤面映出了喝汤人的脸,尤其两个眼珠子很是明显而得之。今日讲究的人也熬粥,但早已不是往日光景,而是五谷杂粮的养生粥了。

  至于地瓜干面滚的煎饼,湿软时如同皮条一样,塞进嘴里得用磨牙紧紧咬住,像拔河似地拽断,如果门牙松动的,略有不慎,有可能把牙拽掉。放时间长了,干了,干啃时煎饼锋利的不规则的边缘能把牙龈刺出血,只好带着血腥味一起吞进肚子里去,也算是沾了点难得的荤腥。

  年少时,虽以稀为主,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饿是常态,但记忆中倒没记得多饿,却是对难得的一饱难忘。那时常盼过年,目的就一个,能吃饱。

  问题是过年那几天虽能吃饱,干稀中也添了些许油水,但由此也导致了并发症,那就更加难以忘怀。在面前桌子上放的能管饱的没有太多选择的“干”物面前,饭量往往容易超常发挥,出奇能吃,超过平时三顿饭的量,如同俗话说的“一顿大席饱三天”一样,由于吞进肚子里的几乎是见不到几粒肉丁和油水的猪肉萝卜馅饺子或者还在锅中才炒半熟的香喷喷的花生太多,把本来就不厚的肚皮填撑得发亮透明,似乎不用X光照射便可将五脏六腑看得清清楚楚。

  青壮年时,馒头、包子、面条、干饭代替了地瓜干煎饼,各种面、豆、米代替了棒子糊涂。那时,饭量大,吃饭时不分干稀,常将干稀搅拌在一起连吃带喝,不论盛饭菜的是大海碗还是大件汤盘,统统拿下,也是又爽又痛快。只是吃不了浪费食物是有的,或许“粒粒皆辛苦”只是少儿时的耳熟能详,用来约束儿童的,儿时吃不饱的情形竟忘到九霄云外。

  时至今日,“干”与“稀”已不复往日的概念。现在更多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处事哲学。

  有报道说,李嘉诚先生吃饭四菜一汤,四个小盘吃完了用馒头蘸干菜汁吃净。或许他是个“很会过”的人,早已将干稀融为一体。“光盘行动”应理解为干稀之物均不得剩,亦可称之为“吃光喝净”。当干稀不得的时候,忙闲之分还有何意,可见干稀说指基本生存,分干稀也仅仅为了生存。

  经常吃干的人,是常能吃饱了的人,而常以稀为主的人,也是常吃不饱的人。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因此,常吃干的人讲究礼仪,常喝稀的人是不会对他人对己讲究礼仪的。现在看来,这句话其实是有条件的,虽然能吃饱喝足衣食无忧了,但未必同步产生知礼仪、知荣辱。可见丰衣足食这唯一的必要条件,尚需具备更重要的其他条件。如同婚恋,没有面包不行,但是光有面包还是不行。

  有一老者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不为儿孙做牛马。这话透出明白和洒脱。及至年老更理解了一粒一粟均来之不易,都是用血汗取得。日常吃饭,待家人吃完,便将干的折在一块,稀的倒在一起,吃掉,几乎是干的稀的一点不剩,想来光盘行动早已从自己开始。

  年少时,见干是干,见稀是稀;青壮年时,见干不知干,见稀不知稀;年老时,方知干是干,稀是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金色年华
   第5版:冬奥会
   第6版:文体
   第7版:荆泉
   第8版:公益广告
7
荆泉
捡有的
咏雪
“干”与“稀”
安静祥和的大年
滕州日报荆泉7“干”与“稀” 2022-02-17 2 2022年02月1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