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一部长篇小说。本书以方鸿渐的人生历程为线索,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在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冲突、碰撞、交织的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栩栩如生的人生图景。
留学归来的方鸿渐在上海点金银行谋事,与苏、唐二位小姐展开了爱情故事,随后赴内地三闾大学教书,和孙小姐结婚,然后辗转到上海,最后又去了重庆。他有着典型的知识分子性格,带着玩世不恭的处世态度,他的婚姻、事业甚至是自我都困在了“围城”中,永远躲不掉束缚与磨砺。方鸿渐是一个既不作恶也无英雄气概的人,没什么大功大德,却也没做过伤天害理的事。他是一个活在现实种种无奈中的普通人,正如赵辛楣对他的评价:“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他在“围城”中虚与委蛇,尔虞我诈,不堪重负,内心非常渴望冲破“围城”。可谁成想“围城”之外不是明媚灿烂的美好未来,而是被逼着进入另一个“围城”之中,循环往复,永生永世也逃脱不出这个噩梦。方鸿渐一直都被生活牵着鼻子走,从未想过掌握自己的命运,无法选择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只是随波逐流,得过且过。他软弱、无能,满眼的不是,徒劳地寻找解脱与归附。尽管好像受过高等教育,但却算不上精英;貌似什么都知道一些,但又没有一项专精。他在无止无休的琐碎生活里,可怜、痛苦、无奈地活着。
文章用“围城”这一喻体,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人类的困境:无止境地追求,企图冲破牢不可破的壁障,却在突出重围后又陷入新的困境。其间矛盾与冲突、痛苦与空虚、坚守与动摇交织交融,编织成了人生最大的骗局。“围城”中人永远冲不出层层围堵,带着亘古不变的困惑和疑虑,无聊的得过且过。“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在进进出出迷茫懵懂的状态下,失去了初心,丧失了本心,就像无头苍蝇,不知东西南北,最终在忙碌混乱中结束了可悲的一生。这荒谬的结局由精神上的“围城”决定,面对光怪陆离的现实生活,我们无可奈何地苟延残喘,亲手将自己打造成了《围城》的主角——方鸿渐。
人人都笑方鸿渐,人人都是方鸿渐。还有多少“方鸿渐”蜷缩在“围城”的角落里麻木地生活着,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枯燥无味的工作,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匆匆而过,面对命运的摆布,怯懦、惶恐、失去了抵抗的勇气,在自己人生的“围城”中迷失了方向,行尸走肉地活着。他们如此的软弱无能,偶然流露出一丝茫然和善意,却又那么让人揪心和难过。
再一次读到“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痛苦与迷茫涌进我的心头,酸涩,肿胀,怕是再多一分便喘不过气,只觉得这便是自己人生的写照。窘迫与尴尬被赤裸裸地呈现,在阳光下曝晒。也许只有理解无止休追求的尽头是虚无,才能真正冲破心灵上坚不可摧的层层“围城”吧。
(指导教师 赵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