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铺、钱庄、票号三大行业是古代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金融三姐妹”,在这三大行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钱庄票应运而生。钱庄票,即庄票,又称私票。它是由民间的钱庄、银号、当铺或者商铺等非官方金融机构或个人发行,并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流通的信用纸币。庄票,一般认为其萌芽于宋代的“交子”,但亦有钱币界学者认为其起源于汉武帝时的“白鹿皮币”和唐代宪宗时的“飞钱”。宋元明清时期,庄票已是“薄纸一张值万金”,晚清民国时期更是“一纸风行”,庄票的发行达到了空前鼎盛。当时的文学作品中也多有记述,清末李宝嘉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就有记载:“先见一张一千两银子的庄票,盖在上面。”无独有偶,茅盾的《林家铺子》这样描写道:“钞票四百二十元,外加即期庄票两张。”
退出流通领域的庄票早已大量损毁灭失,存世量很少,有幸留存下来的精品更是极少。作者有幸在藏友群中欣赏到几枚民国滕县庄票,其票面品种多样,雕版制作精美,文化蕴涵丰富,堪称中国古代庄票中的精品。即便不谈它们对研究鲁西南地区商贸史、金融流通史以及地方经济史的重要价值,单就其印制精美而言,民国滕县庄票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下面,作者就从民国初期滕县庄票的兴盛原因、票样图案及文化内涵、相关金融知识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解读。
滕县自古农业、手工业繁荣发展,特别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直接推动了滕县地区货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金融业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兑店已不能适应需要,于是钱庄、账局和票号等金融机构也就随之产生和发展起来。到了清代后期的道光、咸丰、同治和光绪年间,钱庄、银号、票号等民间金融机构已普遍建立起来,滕县票据业迅速发展,各类凭帖、兑票、成票、汇票等,在民间大量发行和流通。清朝灭亡后,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金融秩序遭到了严重破坏,经济濒临崩溃。张宗昌督鲁时期,强迫百姓兑换的“军用票”,后来成为一张废纸。随着官府发行纸币的信用丧失,滕县百姓便不再愿意拿手中的粮食等物质去换“废纸”。而一些经营门类丰富、口碑信用良好、资金雄厚的商铺便趁机以个人商铺的信誉为担保,开始发行号票。滕县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是桑村李二泉的“宏泰号”纸币,它曾广泛流通于滕县以东一百多个村庄,滕县地区广泛流传的一句顺口溜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金仓沟银王开,党家村鲁家寨,先数泰昌李二泉。”后来,大量与钱业经营无关的行业也纷纷加入其中,茶叶店、酱园、包子铺、理发店等也都竞相发钞牟利,一时间,滕县境内,百村千店,皆出钱票;官商民绅,竞相发钞,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有纸钞”。滕县庄票的盛行在当时为维护地方金融安全和繁荣市场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历史贡献。但随着后来时局不断动荡,政权轮番更迭,大量的商家破产,曾经一度繁荣发展的滕县庄票业在经历大批歇业破产后,更是“鸡毛一地”,最终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完全消失在人们的视野。
首先,我们看庄票的名称。清人朱彭寿曾将庄票名称组成过一首诗:“顺裕兴隆瑞永昌,元亨利贞复丰祥。泰和茂盛同乾德,谦吉公仁协鼎光。聚益中通全信义,久恒大美庆安康。新春升合生成广,润发洪源厚福长。”当时的商家从中随意抽出两至三字就可以命名一个中国传统票号或者商号名称,滕县的票号也基本遵循了这一民间规则。现存的民国初期的滕县钱庄票主要包括印有滕县城里的“瑞泉”(民国元年)“永和”(民国三年)“丰裕”(民国五年)、关岳庙前路东的“聚盛号”、北门里路西的“裕鲁储蓄”、西关的“恒顺酱园”(民国乙丑年)以及东沙河集的“东胜店”(民国二年)等字号的纸钞。从这些滕县庄票名称中,不难看出民国时期民族工商业者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这些传统的吉祥词语也反映出当时滕县商户和钱庄老板们对自己开创的事业的美好祝愿,有些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其次,再看庄票样式。民国滕县庄票大为竖票,石印,庄票底部或者边框外多有“滕县晋亨泰石印局”或者“上海xxxx印刷厂代印”“换石印”等字样。印刷颜色一般为单蓝色或者以蓝色调为主的多色套印,庄票多采用白色机制纸双面印刷。
民国滕县庄票的正面图案,呈现的是长四边形内套上端抹角的牌式(长六边形)形制。它一般由框外图、多层边框图、天格、地格组成。庄票边框外一般绘制有传统图案“福禄寿三星图”,亦有现代图案“火车图”,边框内上端多为“八仙过海图”,亦有绘制“和合二仙图”的(聚盛号)。下部为蓝色长方形边框图,分内中外三层。外层边框绘制的大多为“仕女图”“十二花神图”“十八罗汉图”“耕读渔樵图”“四爱图”等各种“人物故事图”,“十二花神图”“耕读渔樵图”“四爱图”中人物均有人名等相关备注,外层边框的正上方还印有“滕县城里”“东沙河集”等发行庄票的滕县商号的地址;中间边框内以楷书字体书写诸葛亮的《出师表》、韩愈的《原道》、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等名家名篇。文章末尾,多特别注明了文字的书写者和图案的绘制者,如“谈梅庆书”等;内层边框图中部,由“认票不认人”图案框格分割为上下两格:上格称天格,填写有“永和”等商号名称;下格称地格,分左、中、右三部分:右侧为编号“x字第x号”,中部为面额“凭票发(取)x京钱(铜元)x文(吊)”等,左侧,为发行时间“民国x年x月x日,xx票”,上文中x处一般为商家手写,或者盖戳,同时加盖商号落地章,还有的庄票在空白处印有“灯下不付钱”“不准挂失”“认票不认人”等提醒字样。边框图案均为象征吉祥的花草,如梅、兰、菊、荷花、水仙、牡丹、松柏,以及云纹、金钱纹、几何纹等,线条流畅、舒展,完全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装饰风格;钱票背面,通常为吴松卿、李慕白等绘制的《周文王求贤图》,多为单一的红色印刷。民国初期滕县庄票在保留了大量的清代木刻版民间钱票的一些主要特征,其人物线条和文字笔画却更为精细、流畅、自然,图案方面虽多遵循了传统,但已有突破与创新。实事求是地讲,滕县石印庄票是我国民间纸币印刷从木板印向石印转变时期的典范之作,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与代表性。
再次,我们来看庄票的图案寓意及其绘制者。滕县庄票,最大的特色是票面上有很多的吉祥图案,有包含“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祝愿的“福禄寿三星图”;有蕴涵“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八仙闹(过)海图”;有期盼“夫妻恩爱”的“和合二仙图”;有反映时令节气的“十二花神图”,“十二花神图”采用的是晚清画家吴友如的“花神”版本,不过应该指出的是,庄票中的正月梅花花神柳梦梅和三月桃花花神杨延昭(杨六郎)在刻板时出现了失误,分别被刻成了“林梦梅”和“杨延船”,不能不说是个小小的遗憾;当然还有代表诗意田园生活的“耕读渔樵图”;宣扬名君贤臣、求贤若渴等思想的“文王求贤图”;更有寓意品行高洁的羲之爱鹅、陶渊明独爱菊等的“四爱图”。滕州先人追求幸福,寄托美好祝愿,希望吉利平安的愿望跃然于纸上。庄票正面四周的边框内印有用正楷抄录的古文名篇,皆取材于清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选取文章大多宣扬“仁义道德”“志存高远”“家国情怀”等思想。滕州商家把它刻印于钱票上,“教化民众”的良苦用心历历在目。图文并茂,情物交融,滕州古人与今人的心从来都是相通的,一切仿佛从来没有因为时间而改变。
滕县庄票的绘图多出自名家之手,目前看到的主要有三位,他们分别是吴松卿、谈梅庆和李慕白。吴松卿,清末民间书画家,金匮(今无锡市)人。长期居住在上海,为上海有关石印厂家书写或绘制图案。英国大英博物馆曾收藏了数十张我国清末民初时钱票,其中就有八张书画家吴松卿绘制的。由于人们对钱票的绘制与印刷不够重视,因此有关吴松卿的生平文字资料几乎没有。谈梅庆,又名谈宝珊,清末民初时期上海书画家,生平亦不详。目前所见,谈梅庆最早绘制的图画是光绪二十年(1894年)由上海宝文书局印行的《申江时下胜景图说》,系一种图文并茂的导游类图书,两卷,绘图30幅。此外,谈梅庆还为国内许多城市丝制过城市地图。比如一张十分珍贵的清代光绪年间的北京城市街区图《京城内外首善全图》,就是其精心之作,现已成为北京古代地图的典范之作。吴松卿与同时代的书画家谈梅庆一起,为石印技术在钱票上的推广、应用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做出了颇多的贡献。稍晚的李慕白(1913—1991),是浙江海宁人,画家,尤其擅长年画。他的庄票绘画作品亦是不可多得的地方钱票珍品。
最后,我们谈谈苏州码在滕县庄票上的使用。滕县庄票的面额多写作“凭票发(取)x京钱(铜元)x文(吊)”,这其中一个带“九”的半包围的字,特别难懂。后经齐鲁师范学院程远芬教授指点,才成功解读为“九八”,“八”字采用的就是苏州码的写法。苏州码子,也叫花码、商码等,是中国早期民间的“商业数字,多用于旧式的商业、手工业、当铺、金融业等一切经营活动和生活中的数字记载,契约的签订及账务的处理。它脱胎于中国古代的算筹,也是唯一还在被使用(港台地区)的算筹系统。这种字符流传到海外,被外国人称为“中国数码”“神秘字符”,具有独特魅力,引起了关注和探秘。例如改编自侦探小说《福尔摩斯探案集》的英国电视连续剧《神探夏洛克》第一季第二集里,苏州码子就是贯穿全剧的线索。庄票中的“九八”字样指的是兑换时不是全额,而是按照“九八”折兑换。以“永和”的“凭票发九八京钱贰吊”庄票为例,贰吊庄票应该兑付多少文呢?在古代,一吊是1000文,贰吊就是2000文,按照九八折计算,一张“凭票发九八京钱贰吊”庄票,商家应该兑付1960文。
过钞成票,片纸沧桑。见证滕州经济发展,凝缩滕州文化历史的滕县民国钱庄票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那幸存下来曾经带着滕州先民们指尖温度的庄票,依然在默默讲述着无数滕州家庭里曾经发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