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荆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07月21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听山东大学杜泽逊老师的课

  山东大学杜泽逊老师,在文献学潜心深耕多年,从青春韶华到霜染黑发,如今早已是名满海内的宗师巨匠。杜老师所从事的事业,关乎文化命脉存续,却鲜为普通大众所了解,以为只是书斋冷门绝学,与你我日常关系遥远。身处象牙塔顶端,自然少被人认知,但得益于当今互联网的发达,高校学堂也向世人开放,人人得以亲而炙之,我亦忝为私淑弟子,在云端稍慰渴慕之情。

  杜老师第一堂课开门见山:“我们现在开始上文献学。”语气质朴而矜重,带领听众轻轻叩开了文献学的大门。杜老师为了让我们认识文献学的重要性,先举了几个因不懂文献学而闹出笑话的例子,其中一个是这样的:有一年小学生的寒假作业封面印了圯上受书的故事。画面中,黄石公将一本线装古书递给年轻的张良,张良毕恭毕敬地接过去。就我们一般人看,是看不出有哪里不妥的。杜老师问,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年代?秦朝末年,也就是公元前210前后。那个时代有造纸术了吗?那个年代有线装书了吗?然后杜老师痛心地说,编书者如此不严谨,我们能教给孩子什么东西!

  杜老师先讲文献的基本知识,包括文献的载体,形成和流布,收藏与散佚。中国文明发祥很早,但是文化一直绵延不绝,是因为中国历来重视著书、编书,官府、私家又重视搜书、藏书,书籍就是那不息的薪火,将文明的种子一代代相传。但是我们很少知道,几乎每一本穿越历史而来的古籍,都曾经历经重重劫难,兵燹战乱、水灾火灾,不一而足。就其大者来说,书籍先被焚烧于秦火,残落于王莽之乱,剖散于董卓之乱,后覆灭于八王之乱、侯景之乱,亡散于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再后来是乾隆禁毁、英法联军纵火焚烧、日本侵华战争劫掠……脆薄的书页一次次化为灰烬,零落成泥,碾为尘土,今天能留存下来的,几乎百不及一,无数的珍贵典籍只能永远湮灭在历史的烟尘中了。杜老师讲至书籍的每次劫厄,课堂常常出现片刻的停顿,好像说不下去了。是啊,对于这些难以估量的文化损失,我们普通人尚且无限惋惜,对于杜老师这样以文化传续为己任的学者,此中痛憾岂可以言语尽之!

  杜老师说,讲这些首先是为了让我们懂得珍惜爱护文献,还有就是我们所能掌握的文献资料只是全部文献资料的一小部分,当我们对一些学术问题下结论时,不至于绝对化、片面化。现在我国对文献的保护日益重视,根据古籍特征与价值划分等级,等级高的珍稀善本,如同凤毛麟角,已被图书馆深藏密收,观者只能隔着玻璃罩远远观赏,其他的古籍也根据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保护标准。但是现在这些文献多已拍照扫描,或已影印出版,读者可以很方便地检索阅读,解决了“藏”与“用”的矛盾。杜老师还讲,虽然现在出版业发达,书籍的获得也已非常便利,但是我们对待书,在拿放之间也要保持敬惜之意。

  文献学的核心内容是版本、目录、校勘,但是杜老师和其他文献学课程不同,先从版本讲起,然后校勘,最后目录。杜老师说,这是做学问的顺序,要不然听起来会吃力而效果不好。杜老师讲课的底本是他自著的《文献学》,这本书业内专家的评价是“广征博引,取材极广,条分缕析,论释尤细”,是近年来文献学论著中“后来居上,独具新意者”,加上杜老师生动风趣的讲解,细腻入微的诠释,常常将听者带入美妙的境界,杜老师也兀自陶醉其中。但是听众学养不同,聪颖愚钝不同,收获深浅多寡自然各不相同。

  我印象最深的是杜老师讲的有关著书、嗜书、惜书、赠书的掌故。讲到西汉武帝时期,广收天下书籍,置写书之官,刘向、刘歆父子对这些皇家书籍进行校对整理,第一次对战国至西汉的典籍做了系统性总结,泽被后学无数;南宋四大诗人中的尤袤,喜藏书,“于书靡不观,观书靡不记”,并且带领弟子女儿们一起抄书,认为书可“四当”,即“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明末清初钱谦益,嗜书成癖,每不惜以重资购古本,“藏书丰富,名冠东南,然‘好自矜啬,片楮不肯借出’”,其藏书之所曰“绛云楼”,然不幸一场大火,楼中藏书尽毁;东汉末蔡邕是大藏书家,由于赏识王粲的才华,曾说:“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于是有“蔡邕之赠”的美谈;更有什么“天禄、石渠”“词山曲海”“美女换书”“白昼鬼哭”,杜老师如数家珍,听来真如行山阴道中,左右采获,应接不暇。

  但更受教益的是杜老师自己与书的故事,比如杜老师讲到《山东文献集成》的编纂。山东是孔孟之乡,文化大省,历史上产生过大批文化名人,留下了丰富的著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有编纂出与之相称的文献丛书。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组织策划编纂《山东文献集成》,获得山东省政府大力支持,并获批重大项目,杜老师参与主持编纂工作并担任副主编。整个过程历时六年,共200册,32万页,完稿一亿多字。在选择书目的时候,专家组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山东籍先贤名家著作应优先收录,比如《论语》《孟子》,管子、晏子、辛弃疾、李清照等人的作品,而杜老师认为这些典籍虽然重要,但早已广泛流传,远非稀见,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应该分出轻重缓急,优先选择稀见书。最后编纂组依从了杜老师的意见,抢救出1000多种濒临失传的山东籍著述。杜老师说,许多书仅有一部,命悬一线,随时可能失传,我们的工作就是给书“续命”,医生是救人的命,我们是救书的命。杜老师还说,我们无须追求做文化的终结者,做文化的传承者就够了。最好的课堂是身体力行的实践,杜老师为我们上了最难忘的一课。

  版本的鉴定、辨伪,实物是最生动的样本。杜老师自己藏有不少珍稀典籍,每次上课都带来厚厚一摞,讲到某本书,杜老师便将其高举在手中,沿着走道边走边不厌其烦地指给每一个学生:“看,是这样的……”学子们伸长了脖子,睁大眼睛,认真地看着自己从来没见过的也许将来要天天与它打交道的古籍。在这里,哪有什么冷门绝学,只有心驰神往的沉醉和殷切诚挚的向往。这样的课堂,不只是知识和文化的传承,更是感情和责任的延续。让冷门不冷,绝学不绝,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滋养当下,传续久远,杜老师是力行者,也是领路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城事
   第5版:天下
   第6版:文体
   第7版:荆泉
   第8版:排行榜
听山东大学杜泽逊老师的课
稼穑形态
沧桑古槐
滕州日报荆泉7听山东大学杜泽逊老师的课 2022-07-21 2 2022年07月2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