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怀疑李白学过医,虽然他写酒的诗有十几篇,但唯独这一首跨越了千年时空,与现代医学对酒精的认识不谋而合,令人称奇。
1200多年前的某日,李白因与好友离别而心生烦闷,干啥都没兴趣,吃啥都没滋味。有其诗为证:“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于是他登上酒楼准备借酒消愁,故诗曰:“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送秋雁说明天气渐寒,一如他的心境;酣高楼就是可以尽情地喝酒,不必担心酒驾或者没人送回家。
李白几杯酒下肚,精神逐渐好转,烦恼皆抛脑后。于是他写道:“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你看,酒一喝烦恼忧愁全无,思想也变得积极开朗,话也多了起来,开始口吐豪言壮语了。几杯酒即可将忧郁一扫而光,这比吃什么精神药物都管用,而且更绿色环保。而喝酒能忘记烦忧,这是因为酒精刚开始对人有麻痹和兴奋的双重作用。麻痹身体疼痛和不适的部位,就能起到放松的作用。其兴奋作用又进一步让人感觉异常愉快,产生飘飘欲仙的奇妙感觉。这就是人们喝酒容易上瘾的主要原因,所以酒成了不少人的日常精神食粮。
但饮酒过度,往往乐极生悲。多余的酒精又开始抑制大脑,使人不再精神振奋,甚至还会伴随有头痛头晕的症状。此外,浓度较高的酒类还会刺激肠胃,让人出现恶心呕吐的感觉。于是李白的心情又坠入低谷,只见他提笔继续写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结果越喝越忧愁了。
李白绝对不是第一次喝酒了,他完全明白适量饮酒有益心情,过量饮酒更加忧愁。但他为何明知故犯呢?原因无他,正是因为大脑受到酒精过度的抑制,失去理智不能正常决策而已,于是李白忘乎所以,产生了错误的行为,这酒终究算是白喝了。
以上诗句均出自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中华上下五千年,酒文化源远流长。无论将士出征还是凯旋,百姓无论喜事或者白事,酒都是必不可少的角色。在那个粮食产量不高的年代,酒既然是粮食酿造的,那自然是无比珍贵的琼浆玉液,因此深受世人的喜爱。
而古人好酒的另外一个原因,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酒壮怂人胆”。当然英雄喝了则是锦上添花。这就不得不提武松打虎了,相信他一定学过李白的这首长题目的长诗,并从中悟到一点什么。因为普通的诗歌也就适合朗读或者配乐演唱,而李白的这首诗显然蕴藏着深奥的医学知识,更适合用来学习。只是古代酿酒技术并不高超,又何况是乡间的土酿,所以武松喝了十八碗低度酒,总算醉意来袭,准备回家睡觉,哪知路上遇到点麻烦。这人一醉,胆子就大了,脾气见长,老虎来了也六亲不认,加之天色昏暗,武松还以为挡道的只是一只胖乎乎的大花猫,于是他情急之下挥拳就打。至于是否真用自己的肉拳打的,无从考证。也许人家随地捡了一块石头,敲几下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是笑谈了。但酒能壮胆的民间传说,早已家喻户晓,并被广泛证实有效。此外,对酒天生过敏,一沾酒就浑身起疹子的极少数人,不在此论中。
李白喝醉了,往往留下千古流芳的诗篇。武松喝醉了,成了打虎英雄,还收获了一件虎皮大衣。自古醉酒却成为美谈的情况实则不多,更多的时候醉酒往往误事,《三国演义》里淳于琼聚饮失乌巢,就是前车之鉴。
而我们现代人喝酒,一定要适可而止。写不出诗篇,喝倒了去医院可就让人见笑了;打不了老虎,酒后滋事打人,引来警车接驾可就不光彩了。
为了你我他,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虽然有代驾,可也别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