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荆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马润涛
~~~ 刘国瑞
~~~鲍安顺
2022年09月22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秋分再无耧铃声
马润涛

  日子过得真快,说着就到了秋分,在旧时故乡该播种小麦了。农谚道: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秋分前后,作为我们小队的老庄稼把式,正是水爷最忙的时候。水爷叫马德水,是我们族里辈分最长的人,我得称他“老姥爷”。生产队播种小麦没有播种机,用的农具是耩子。耩子靠一头牛牵引,还需两个人配合,前面一人牵牛,后面一人扶耧。该农具可以同时开沟、下种并自行覆土。牵引耩子,没有牛的时候,就得人上,有时候是两个人,有时候是三个人。总之,人多人少,全凭力气大小来定。通常情况下,在播种小麦之前,扶耧人都要先把耩子拾掇一遍。

  关于播种小麦的农具,《天工开物》中有详细介绍:“种麦之法耕具差异,耕即兼种。其服牛起土者,耒不用耕,并列两铁于横木之上,其具方语曰镪。镪中间盛一小斗,贮麦种于内,其斗底空梅花眼。牛行摇动,种子即从眼中撒下。欲密而多,则鞭牛疾走,子撒必多;欲稀而少,则缓其牛,撒种即少。既播种后,用驴驾两小石团,压土埋麦。凡麦种紧压方生。”这里讲的种麦方法与我故乡差不多。其中的“镪”就是耩子,各地方言不同。

  在农村各项农事活动中,扶耧当属技术含量较高的一种。当时在我们生产队有几个扶耧手,水爷是最棒的,几乎每个播种季都由他领衔。水爷扶耧那些年,我还是个孩子,觉着好玩曾多次跟在他身后看他摇耧。有时他发现了地漏子就叫我捡起来,说地漏子留在地里会咬伤麦根。水爷播种时两手稳稳地扶着耩子扶手,目视前方,摇动两臂,耧铃叮当,像在演奏美妙的乐曲。我觉得,水爷是一个出色的水墨画家,只不过将画笔换成了耧,宣纸换成了田地,颜料就是种子。恍惚中,眼前浮现出一幅田园风光图,水爷就是画中人,一招一式无不充满水墨的色彩和韵味。水爷常常沉醉其中不能自拔,要不是怕累坏了牛,他永远都不会停下手里的耧。

  成年后我才知道,作为一名乡村扶耧手是非常被乡人尊重的,集体时是这样,分田到户后更是如此。当年生产队撤销处理集体财物时,水爷独选了一把耩子。开始有人不理解,说你都扶了半辈子耧了还没扶够?然而,让大家没想到的是,后来水爷的耩子却派上了大用场。农村分田到户之后,土地化整为零,每到播种季,因耩子少农户多,水爷成了村里最受欢迎的人。在秋分前后,请水爷耩地的人排成队,忙得他连饭都顾不上吃。农谚说“寒露看早麦”,谁不想先吃颗定心丸,早早把麦种播进地里?也是那时我才知道,作为一名乡村扶耧手,仅会摇耧是不够的,其中还有很多门道。譬如下种的量,不好拿捏:种子下多了,苗会过于稠密,导致麦子不饱满;种子下少了,苗就会稀疏,导致缺苗断垄。还有,同样是耩地播种,耩麦与耩谷子、豆子不同,要讲究“麦耩黄泉,谷露糠,豆子耩在地皮上”。这些,全靠扶耧人自己去体会和掌控。

  水爷已去世多年了。有一次回老家,我听我叔说,水爷临终安排儿子,家里其他用不着的农具可以处理掉,唯独他的那把耩子得替他保管好。前年,城里一家企业筹建农耕文化收藏馆,水爷的儿子听说后主动联系了那家单位,觉得水爷的耩子与其放在家里,不如捐给他们,天堂里的水爷应该也是乐意的,因为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耩子,还可以用来教育后人。水爷的耩子成了名副其实的文物,去了它该去的地方。有时我想,物有所归,这应该是它最好的归宿了,它不仅从一个侧面再现了农耕文明的历史,也为水爷和乡人留住了一份乡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城事
   第5版:天下
   第6版:文体
   第7版:荆泉
   第8版:公益广告
秋分再无耧铃声
秋天,蟋蟀的季节
我爱我的祖国
滕州日报荆泉7秋分再无耧铃声 2022-09-22 2 2022年09月2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