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荆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徐承伟
~~~ 唐宝民
~~~ 钱国宏
~~~ 龚敏迪
2022年11月14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低处观山风雨佳
钱国宏

  李泌,被后人誉为“唐代的诸葛亮”,他的“低处看景”的做人做事理念,一度为后人所欣赏、借鉴。

  李泌(722~789)字长源,唐陕西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德宗时官至宰相,封邺县侯,世人因称“李邺侯”。李泌7岁能文,幼时就粗通黄老、列庄学说,受到唐玄宗和名相张说、张九龄的欣赏:唐玄宗谓之“神童”,宰相张九龄称之为“小友”。年少轻狂的太子更欣赏、尊重李泌,两人结为至交。

  唐天宝年间,时局动荡,危机四起,朝廷急召李泌,授予宰相之职,与大臣们共商治国安邦大计。奈何奸臣杨国忠排除异己,李泌志不得伸,没奈何只好离开朝廷。其后不久,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便爆发了。此时,太子方即位,是为唐肃宗。肃宗立即召回李泌,向他讨求安国之策。李泌与太子交往甚厚,不便推辞,只得出仕。他科学分析时局,据实陈述政治形势,并提出了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郭子仪取冯诩,入河东,隔断盗魁四将;建宁王李倓为范阳节度使,屯兵北边要塞,与李光弼相互成掎角之势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肃宗非常赞同,再次授予李泌宰相之职,但李泌婉言谢绝:“陛下屈尊待臣,视如宾友,比宰相显贵多了。”但肃宗执意让李泌在朝中为官,以便就近求教。李泌推辞不得,最后只得接受了银青光禄大夫等“散官”之职。虽是“散官”,但是朝中大事小情他均可过问,是实际上的宰相。

  李泌进入朝堂后,提出了一系列的治国安境之策,并奏请肃宗要“俭约示人,不念宿怨,选贤任能”,以便收揽天下人心,安抚守边将士。肃宗对李泌的建议无有不从。于是,时间不长,唐军便接连收复了长安和洛阳等重要城市,国内渐趋安定。

  李泌见朝廷转危为安,国内局势趋于安定,便请辞归隐山林。唐肃宗自然不愿让李泌离开朝堂:“朕与先生共过患难,现在也应该同享快乐,为什么一定要走呢?”李泌说:“臣有四个必走的理由——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所以,不可复留。”最终,李泌说服了唐肃宗,自己悄然归隐于衡山。

  代宗李豫继位后,国内藩镇割据,各示武力,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里,朝野呈现飘摇之状。情况紧急,代宗想到了李泌,于人派重臣前往衡山,“特召”李泌出山。李泌推辞不过,只得再次出山,并再任朝堂“散官”——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官职,朝中军国要事均与他洽商。在李泌的指导、辅佐下,国内形势又渐趋好转。李泌见状,又辞官离去,居于山林。此后,再未出山。

  李泌一生四次被排挤出朝廷,又四次回到朝廷,且一次比一次更受重视,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他一生淡泊名利,肃宗曾因他平叛的功绩,问他要什么奖赏,李泌只回答想要“枕天子膝”睡一觉。德宗要授予他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的头衔,而李泌坚决要求去掉“大”字,只要“学士”头衔。李泌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多事的战乱时代;他所处的朝廷,是一个矛盾极为尖锐的朝廷。如何在这个异常复杂的环境中保全自己,是当时每一个人,特别是当权者都要遇到的问题。而他以谦退处世,不可谓不高明。既保证自己在为国效力的同时,又与统治高层保持了一种距离,做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高度。该进时便进,该退时便退;该仕则仕,该隐则隐,实践了道家的“无我”精神和儒家的“无可无不可”态度,“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行”则建功立业,“藏”则修心养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做到两统筹 夺取双胜利
   第3版:做到两统筹 夺取双胜利
   第4版:做到两统筹 夺取双胜利
   第5版:做到两统筹 夺取双胜利
   第6版:做到两统筹 夺取双胜利
   第7版:荆泉
   第8版:公益广告
范蠡与陶
先编歌谣再行骗
低处观山风雨佳
史起得志
滕州日报荆泉7低处观山风雨佳 2022-11-14 2 2022年11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