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修桂先生的大作《岁月如歌》出版发行有一段时间了,可是我因为久居外地,前几天才得以拜读。
捧着油墨香还没散尽的近20万字的大作,我没像不少同仁那样“一口气读完”,而是用了两三天的时间,读读,想想,品品,记记。开始读觉得像咀嚼着一颗绿橄榄,只是感到清新,爽目,好玩;可越读越品,越觉得如赏佳蕙,如捧新茗,满目芬芳,余味无穷。
读罢,将书合拢,面对着封面那素雅的图片和带有几分拙气的题名,我凝神静想:“岁月如歌”,这悠悠的歌声,怎么会如此动听,如此令人感动,令人陶醉?
纵观全书近50篇文章,绝大部分是写过往的——故乡古老的风情、儿时烂漫的游戏、求学艰辛的历程、教书孜孜的情景、老一辈淳朴的遗风,师长们高尚的品质……
作者热爱家乡,钟情故土,对家乡的星星点点都十分留心,故而一棵树、一碗粥、一场戏、一个老词、一捋羊胡子都让他神往情驻,浮想联翩。作者“在朝美政,在野美俗”,对故土的风物习俗都十分在意,故浓郁的年味、热闹的拜年、“吃顿大席饱三天”的“人情”、“弥补对先人亏欠”的上坟他都信手拈来,妙笔生花。作者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过过穷日子,对人对基本生存物资的渴望有着深刻的理解,故而哄肚皮的榆皮、“体大如豆、蠕蠕载行”的虱子、喝茶的衣裳也付诸笔端,幡然成趣。作者尊师重教,敬祖礼贤,故恩师张九韶先生、忘年交王牧天先生、外祖父张荣治先生等都让他感恩戴德,高山仰止……这一桩桩、一件件的过往,都是他记忆长河里溅起的浪花,人生大海中泛起的波澜;是他对社会生活的独到诠释,对世事人情的个性见解;都浸透着深深的情思,饱含着浓浓的意蕴。
应该说,作品中有不少是不被“高人”看好的凡事、琐事,不被“雅人”待见的土事、俗事。而作者点石成金,妙笔生花,硬从俗中开掘出了雅,从朴中开掘出了智,从平中开掘出了奇,从拙中开掘出了巧。不光让我们重温了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场景,还能从中看出那个时代人的生存状态、价值取向、精神面貌,更能从中发现人情之美、生活之美、人文之美。
作者像拉家常一样讲述了滕州的特色早点——粥,介绍了制作的食材、熬制的工序、好粥的标准、喝粥的禁忌等。特别对粥特殊的香味、喝粥的细节等方面的描写,既细致又贴切,让人读后浮想绵绵。粥是滕州的名片,是滕州人念想,是滕州人的记挂。作者写粥,除了让人了解这一名早点外,应该还有更深的意蕴,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作者笔下的粥,熬在锅里的是乡情,盛到碗里的是乡恋,飘出来的是乡愁。同样,书中的《香椿飘香》《鱼鹰·“溜子”·微山湖》《老滕州的旧梨园》等诸篇,也无不表现出作者浓烈的家乡情怀。
作者用轻松、风趣、甚至带有调侃意味的语言,讲述了吃榆皮的故事,特别是对“只听伐木丁丁,不闻鸟鸣嘤嘤”的抢扒榆皮和榆皮粉的制作过程——“去老皮”“晒白皮”“碾成粉”“锣细面”——写得十分传神。其实,这其中有着多少辛酸和无奈:倘若有麦子面,谁还用瓜干面掺榆皮面包扁食?倘若不是为了省糊头(稀饭,下同)面子,谁会通过下榆皮面来增加糊头的粘稠度?这是缺粮年代没有办法的办法,是贫穷逼出来的“发明”。所以,作者在文章的最后说:“经常回味榆皮的味道,才不至于忘本,才会知道珍惜,惜福……”《扪虱的年代》《嘴馋的日子》《喝茶的衣裳》等篇,也都从不同的侧面对此做了诠释。
《春风化雨》是一篇追思王牧天先生的文章。作者用谦卑的笔调,叙述了和滕州文学泰斗——王牧天先生的交往,特别是对王牧天先生温文尔雅、虚怀若谷的君子之风,惜才爱才、裕启后人的贤者之举做了细致地叙述和描写。其心拳拳,其情殷殷,让人读后动容。透过文字,我们同样能看到作者的谦逊、矜持、坦诚、知恩图报;体会到作者对文化、学问的敬畏,对师长、贤人的爱慕和崇敬;了解到作者为人、为学、为文的品格。《百里访恩师》《老师张九韶先生》《杏坛忆旧》等诸篇,也都收到了同样的效果。
还有,《看火车》《打瓦》中斑斓多姿的童戏童趣,《“羊胡子”》《乡村人情》中别具一格的乡风乡俗,《剃头》《相媒》中让人捧腹的情事……都会让读者耳目一新,感慨良多。
《岁月如歌》还是一部充满着写作智慧的书。作者说实话,说真话,说有用的话。不矫情,不做作,不无病呻吟。有纯净无染之风采,无艺术雕饰之斧痕。行文如行云流水,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语言亦庄亦谐,谈笑风生,某些诙谐、幽默的细节描述,常常让人忍俊不禁。不是行家里手,人格修养、文学修养、艺术修养达不到一定程度,是不会写出这样的好作品的。
总之,《岁月如歌》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