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善读滕州 阅见未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岁月如歌》介评
司民
~~~荐书人:姚俊
~~~—— 《葛原与春时》读后
龙玉纯
~~~—— 读《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彭宝珠
2022年11月25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场饱含智慧的精神享受
—— 读《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彭宝珠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首脍炙人口的《送别》,穿越百年时空,于今天仍散发着经典的魅力。我很喜欢李叔同的文字,他的文章简单朴实,让人感慨万千,回味无穷。一次次地沉醉在他那真切自然、古朴拙厚的文辞营造的意境中,行云流水的文字像一束束光慢慢渗入我的心灵。 

  近日读《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好似一股潺潺清泉汇入我心田,给以净心,给以思考;又宛如一阵泥土芬芳的气息扑面而来,如茶之清香,花之雅洁,拂去心灵尘埃。李叔同的一生可谓传奇,从才华横溢的文化名流,到皈依佛门成为弘一法师。他有着看尽繁华的洞见,和执着修行的参悟,他的文字充满人生哲理,写尽了人生。

  这本书收录了李叔同的演讲稿与辑录的处世格言,被梁实秋、林语堂等文化巨擘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全书分为五个部分,收录《我的父亲母亲》《我的人生兴趣》《辛丑北征泪墨》《断食日志》《格言别录》《西湖夜游记》等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一字一句都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思想精髓,不仅有所行所思、所爱所痛,还有其丰富阅历、真知灼见。随处可见作者大情怀、大智慧以及古雅的趣味。

  随着阅读的深入,越来越领会到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每个人的烦恼、快乐,其实都是类似的,但有的人活得通透,有的人却活得苦闷,那主要是因为看待事情的态度不同——李叔同的人生智慧告诉读者如何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得与失。“人家最不要事事足意,常有事不足处方好。”人生多艰,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岁月如流水,人生非常短暂,不患得患失,不忧心忡忡,每天乐乐陶陶,该有多好。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半”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心灵状态,一种处世哲学。古人云,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在焦虑、迷茫的时候,内心平静、知足常乐是一种豁达释然的情怀。李叔同的人生领悟,犹如洗涤心灵的净化剂,帮助读者洗去浮世铅华,释放生命本真,留一半真心给别人,留一半善意爱自己。半人半我,才是做人最舒服最自在的状态。

  作者的前半生可谓花团锦簇,于繁华处流连;后半生晨钟暮鼓,青灯古佛度流年。本书以李叔同人生经历为轴,以看自己、看亲友、看人生等多维度为主题,“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学着放下,放下执着,放下困扰;放下小爱,学会大爱。而唯有这样,人生才得从容。人间之事纷繁复杂,何必斤斤计较?何必心烦意乱?丰子恺有言,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杨绛先生也曾经说过,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够苦。既然人生这么苦,那么这生活实该有点趣味儿、情味儿,才是可喜。生活中的经历和懂得,都在成全一个不同的自己。完美的人生,是伤痛和快乐的融合。人在凡间,不必事事仰慕他人,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路行走,一路告别。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于拙朴中蕴涵着一种禅境,在大俗中显出大雅,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滋润着读者的精神世界。人生有太多的疑难,以善心处于顺境,以静心安于逆境,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心怀美好,人生才会美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城事
   第5版:天下
   第6版:滕州风物
   第7版:善读滕州 阅见未来
   第8版:公益广告
岁月如歌声悠悠
《山月记》
韵味悠长的尘世烟云
一场饱含智慧的精神享受
滕州日报善读滕州 阅见未来7一场饱含智慧的精神享受 2022-11-25 2 2022年11月25日 星期五